反戰學者再進擊 馮建三:掌握反戰主動性,才能擺脫必戰命運
反戰學者傅大為、盧倩儀、馮建三、郭力昕4位學者從2023年3月共同發布《和平、反軍火、要自主、重氣候》等四大訴求的反戰聲明後,雖然飽受批評,但確實帶動了台灣是否該追求反戰的思考。反戰學者、政治大學傳播學院退休教授馮建三日前援引了三本書指出,兩岸談判早談比晚談還好,台灣有權利也有義務提出「良好的中國形象」。
該記者會由台南藝術大學前總務長吳永毅主持,包括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傅大為、中央研究院研究員盧倩儀、政治大學退休教授馮建三、政治大學退休教授郭力昕、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理事張馨文等人出席。吳永毅強調,此次是反戰教材的第一波,接下來會有第二波,希望未來能成為高中到大學的新教材。
「反戰」沒有否定北京武統,但是不能忘記美國因素
反戰學者馮建三指出,有人批評,怎麼只講「反戰」?應該要講「反侵略」——北京打你,你可以投降嗎?馮建三說,反戰,並沒有否定「北京對台武統」的可能性,但是不能忘記美國因素,不能忘記美國希望台灣成為跟北京發生衝突的代理人。
馮建三說,最好的案例就是烏克蘭。英國、美國加碼要讓飛彈可以打到烏克蘭南部,受傷最大的就是俄烏兩國,烏克蘭失去國土受傷最大,俄羅斯也被弱化。俄烏之間其實有長期通婚的傳統,如前蘇聯總書記戈巴契夫的母系血緣來自烏克蘭,而俄羅斯人有一半以上有烏克蘭血統。俄烏為什麼打仗呢?就是有少數新納粹的極右派,主要在烏克蘭西部,一直反俄,從奧匈王朝時期開始,就跟俄羅斯疏遠,所以這個問題已經持續了存在兩三百年。
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基里諾(John Aquilino)表示,中國目標是在2027年之前具備侵略台灣的能力。總而言之,在這種情況下搞出戰爭,絕不是台灣該接受和追求的局面和選項。馮建三指出,現在要講的正面建議,就是台灣自己要好,也希望大陸好,希望兩岸好,世界也好,甚至也讓美國新保守主義不要那麼囂張,也要讓它好一點,「我們希望就是通過正面的建議,往這個方向走」。
台灣有權利也有義務:提出一個「良好的中國形象」
如果台灣有自己主動發揮的空間,甚至能創造一個機會,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去努力創造呢?
首先是心理建設,就是研究思想史、儒家思想的中央研究院士楊儒賓教授,他在《思考中華民國》書裡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兩岸性」觀念。簡言之,「兩岸就是要談」。這論述對當前台灣政治人物是「當頭棒喝」,因為政客們總把「台灣人的命運由2300萬人民決定」掛在嘴邊,但這句話本來就是個「謊言」,因為現在台灣要怎麼做,是由美國人決定的。
根據楊儒賓的論述,對於兩岸關係,對於台灣的未來,如果要排除北京的話語權,其實很不合理。這不是說,要讓北京決定,而是北京有權參與,台灣也有權參與。那就要溝通,要談。楊儒賓說,對此,台灣有權利也有義務提出一個「良好的中國形象」。但現在這種話,在台灣有誰敢講?誰講,就被扣各種帽子。
馮建三申述,地緣上,台灣接近中國大陸,何以兩岸交流就要被扣上統戰的帽子?難道交流過程不是相互瞭解的合理程序嗎?難道接受招待參訪,就一定會被洗腦嗎?你對自己的自由民主制度和素養,就這麼沒信心嗎?
「以拖待變」對台不利,談判必須提前準備
馮建三援引的第二本書是哈佛大學法學博士黃維幸撰寫的《兩岸新視野:撥除雲霧看台海》。黃維幸認為,早一點談判對台灣比較好。若採只是採取「拖」字訣,一味地拖下去,不要以為能「以拖待變」,以為北京會垮。一旦北京經濟崩潰了,台灣的經濟也會跟著垮掉。事實上,「一個中國」框架裡,也會有某種程度的外交自主權,若不談,就會陷入持續的恐懼情緒中,覺得自己被併吞,總之「拖」對台灣並不利。
第三本書是資深媒體人林庭瑤撰寫的《鑄劍為犂:賴幸媛的兩岸談判秘辛》。事實上,台灣曾經有能力和機會,希望現在也有,能做到儲備談判人才,並選擇正確的談判議題和策略。同時要讓台灣民眾有機會了解、接觸甚至參與辯論,而形成合理的決策。如果沒有這個準備,狀況突然來到面前時,你怎麼去談?所以必須提前準備。Engage的過程,雙方相互影響,可能對一小部分人,有小的互動過程。
馮建三說,這本書很有意義,從書中可見,過去兩岸互動並不是那麼僵硬,而是有這樣那樣的可能性。當兩岸正式要政治談判時,層次可能更高一點。重點是,有人有心有人才,就不應武斷地排斥。當前政府最不負責的態度就是,掌握權力者,對大家的福祉未作周延考慮,而是以片面的、自以為是的想法,黑箱式的一意孤行。
反戰聲明工作小組已集結、翻譯、整理了2年來的台灣反戰論述、論戰,目前出版了6本電子書,包括:反戰文集之一《反戰主張》、之二《製造共識》、之三《兩岸與美國》、之四《俄烏戰爭》、之五《帝國主義》、之六《國際反戰翻譯》。六冊《反戰文集》免費電子書上架平台如下 : Google Play Books:https://bit.ly/antiwarGP以及Kobo Books(樂天):https://bit.ly/antiwarKB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