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碉堡 金門戰地好風光

金門坑道是遊金門必訪的軍事設施。
金門坑道是遊金門必訪的軍事設施。

圖、文/張淑娟

早在晉朝五胡亂華時,就有百姓不甘外族統治而南遷至金門,是最早到金門的族群,唐朝時,金門有牧馬區,因而有跟隨馬監到金門的將佐,民國時期金門設縣,曾淪為日本統治,國共內戰後更成了戰地,因其地形顯要,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名,號為金門。不過,如今在金門想要遇到阿兵哥不太容易,原本的戰地反倒成了建築、文化的觀光好所在。

牆垣彈孔見證戰爭歷史

莒光樓馳名國際 翟山坑道工程雄偉

金門莒光樓是遊客們必到之處,其夕照美景可清晰看見廈門大樓林立。
金門莒光樓是遊客們必到之處,其夕照美景可清晰看見廈門大樓林立。

國民黨退守金馬之後,金門古寧頭大捷保住了台澎金馬,接著有大二膽戰役、九三砲戰和八二三砲戰,讓有千年歷史文化的金門成了戰地,而北山古洋樓紅牆上滿滿的彈孔,見證了古寧頭戰役的慘烈,北山古洋樓是金門旅外創業有成的在地人回鄉建造的,是一棟閩南式古厝併洋樓的傳統建築,古寧頭戰役時,共軍登陸金門,在該建築設立共軍指揮所,也是島下唯一曾經被共軍所設立的指揮所,如今老舊牆垣上有當年兩軍交戰留下的槍砲彈孔痕跡,見證戰爭歷史。

古寧頭大捷,戰史館紀錄著。
古寧頭大捷,戰史館紀錄著。

美麗的莒光樓可以觀夕照,還可以眺望即將完成的金門大橋,還與對岸廈門相看著,咫尺之遠,也許有朝一日金廈大橋將可成真,居民說與廈門最近不到一千公尺,走著走著就可以到廈門了。而莒光樓是一幢仿古宮殿式三層樓建築,為表彰金門歷次戰役中英勇官兵而建,因曾經被採用為中華民國郵票圖案而馳名國際,成為外賓訪金門的第一站。

北山古洋樓留下滿滿的彈孔。
北山古洋樓留下滿滿的彈孔。

而翟山坑道工程雄偉,坑道外海浪和著潮聲,氣壯山河,該坑道是因應戰爭所需而開挖,耗時五年完成,戰時供登陸小艇搶灘運補用,並有停靠碼頭,坑道內涼爽無比,水更是清澈見底,已是觀光聖地,而目前金門有許多坑道,少部分金門酒廠租用貯高粱酒用,是相當好的酒窖。

獅山砲陣地位在山后民俗文化村後面的獅山,是現存唯一的坑道式榴彈砲陣地,如今轉化觀光使用,開放參觀戰備室、庫房、砲彈室、砲堡,牆面上還刻有精神喊話與軍訓標語,保存了完整的陣地設施。

陳景蘭洋樓很有洋味。
陳景蘭洋樓很有洋味。

陳景蘭洋樓 雕花拱門精緻
山后民俗村 傳統建築工藝

金門總兵署在明萬曆年間曾是進士許獬讀書的地方,康熙年間,總兵陳龍考量舊金門城經歷明末多次兵禍,多次改建後成為現在規模,且有一棵三百多年的老木棉樹,花開時相當壯觀。而在金門人來人往的街道上,一座邱良功母節孝坊,可說是台閩地區現存牌坊中最完整的一座,至今二百一十年,是旌表任浙江總督的金門人邱良功守節廿八年的寡母,教子成龍的感人事蹟,牌坊以高級的花崗石與青斗石建造,雕工精細,是藝術傑作。

陳景蘭洋樓則是旅居新加坡僑商陳景蘭於一九二一年興建的洋樓,也是金門規模最大的洋樓,是金門華僑回鄉興建「番仔樓」的代表作,潔淨白色的外觀多了些洋味,精緻的雕花與對稱拱門,令人印象深刻,穿梭樓內,於夕陽中看洋樓,怎一個美字了得。

金門山后民俗文化村十八間建築深具閩南風。
金門山后民俗文化村十八間建築深具閩南風。

此外,金門山后民俗文化村,十六棟閩南傳統二進式建築、一棟學堂建築和一棟宗祠,合稱十八間,屋頂有燕脊有馬背,全都依山面海,格局、型式、排列工整一致,配合彩繪、石雕,精緻的建築,展現傳統建築的工藝技術,另建築內還有官轎,及許多的祕密藏物處,相當有巧思在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