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藝術賞玩專刊〉元、明、清三代望子成龍玉帶鈎造型變化(上)

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監事,並於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在明清的古玉收藏中,龍鈎是一個常見的品項,而望子成龍玉帶鈎也常見—這裡所稱的「望子成龍玉帶鈎」(或稱帶子上朝、蒼龍教子玉帶鈎)即是鈎首為龍,而鈎身則攀有螭造型的玉帶鈎—但我們要如何對元明清三代望子成龍玉帶鈎做出斷代的依據?就必須有正確可靠的資料供分析,為求探討內容更具可靠性,筆者使用考古出土或是台北故宮清宮舊藏,因為資料量大為求完整表達,所以使用分期連貫的介紹方式。本期先介紹元明兩代望子成龍玉帶鈎風格的變化。

學者王仁湘提出玉帶鈎的使用主要有兩個時期,一是戰國至漢,另一則為宋代之後。以考古出土實物來看,戰漢出土較多類型也較豐富,而宋代出土的玉帶鈎目前有兩處:一是四川省廣漢市和興鄉聯合村出土,南宋鹿首玉帶鈎(圖1),二則是江西省吉水縣金灘鄉南宋張宣義墓出土,龍首玉帶鈎(圖2)。學者也同意玉帶鈎在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中就可見到。但後來再出現則在春秋時期,戰國至西漢盛行,東漢到魏晉逐漸沒落,後來經歷了隋唐五代約 500 年時間,從宋代開始玉帶鈎才又重新出現在男子們的腰際。

圖1
圖1
圖2
圖2

元代望子成龍玉帶鈎考古出土實物並不多,故討論對象為三件考古出土及一件台北故宮藏品:

1、陝西省西安市高新區劉逵墓出土,長11.5公分、寬3.1 公分,青玉、有灰黑斑點,如圖3。

圖3
圖3

2、上海西林塔出土,白玉,長11.9公分,如圖4

圖4
圖4

3、陝西省西安市小寨瓦胡同村出土,白玉,長14公分、寬4.8公分,如圖5

圖5
圖5

4、故玉001083N000000000,台北故宮博物院藏,長12.0公分 寬4.0公分,如圖6。

圖6
圖6

將上述4件玉鈎依照鈎首(眉眼、吻部、嘴)、鈎紐、鈎身及螭龍(型態、附加裝飾、與鈎身距離)等分析後可得表一之內容。

表一

編號

鈎首

鈎鈕

鈎身

螭龍

眉眼

吻部

型態

形狀

型態

附加裝飾

與鈎首距離

1

濃眉壓眼

陰刻上下排牙

側鑽孔表口腔

蘑菇頭

琵琶型

 

回頭,螭首與鈎首成45度角

啣靈芝

約3/5鈎首

2

濃眉壓眼

無陰刻線

無鑽孔

矩形孔鈕

琵琶型

淺浮雕盤身面對鈎首成45度角

約3/4鈎首

3

濃眉壓眼

陰刻上下排牙

側鑽孔表口腔

小半圓球

琵琶型

高浮雕面對鈎首但仍緊貼鈎身

啣靈芝

約2/7鈎首

4

濃眉壓眼

陰刻上下排牙

側鑽孔表口腔

背有一方形柱,柱上附活環,環面琢螭紋。

琵琶型

高浮雕面對鈎首但仍緊貼鈎身

啣靈芝

約1/4鈎首

1、上海市龍華鄉龍華三隊明嘉靖年間墓葬出土,長15.5CM,如圖7 。

圖7
圖7

2、北京市宣武區右安門外明代萬貴墓出土,長14.5CM寬3.1CM,如圖8。

圖8
圖8

3、上海市龍華鄉龍華三隊明嘉靖年間墓葬出土,長8.5CM,如圖9 。

圖9
圖9

4、安徽省靈璧縣高樓公社窖藏出土,長15.7、寬2.85、厚2.3公分,如圖10。

圖10
圖10

5、雲南省昆明市劉家山出土,長11.8、寬2.3、高2.5公分,如圖11。

圖11
圖11

6、河北省獻縣陳瓚墓(公元1505年-1578年)出土,白玉,長12.3、寬2.1、高2.8公分,如圖12。

 

圖12
圖12

將上述6件明代玉鈎依照鈎首(眉眼、吻部、嘴)、鈎紐、鈎身及螭龍(型態、附加裝飾、與鈎身距離)等分析後可得表二之內容。

表二

編號

鈎首

鈎鈕

鈎身

螭龍

眉眼

吻部

型態

形狀

型態

附加裝飾

與鈎首距離

1

龍眉上揚、龍眼於蒜型鼻兩側,龍眼較元代凸起

陰刻上下排牙

側鑽孔表口腔

花瓣型矮鈎鈕

螳螂型

昂首、下頦有鬚、面對鈎首、螭身微脫離鈎身。

約2/5鈎首

2

陰刻線厚眉、水滴形眼

陰刻上下排牙

側鑽孔表口腔

圓型矮鈎鈕

螳螂型、呈薄片狀

昂首、面對鈎首,螭身緊貼鈎身。

約1/4

3

立體勾形眉、水滴狀眼、

露齒連通口腔

側鑽孔口腔,連通吻部

圓型矮鈎鈕

螳螂型、呈薄片狀

昂首、面對鈎首呈45度角,螭身緊貼鈎身。

約1/9

4

橢圓重圈紋眉、圓凸眼

露齒連通口腔

側鑽孔口腔,連通吻部

圓型矮鈎鈕

螳螂型、呈薄片狀

昂首、下頦有鬚、面對鈎首呈45度角,螭身離開鈎身

約2/9

5

長形眉、凸眼

露齒連通口腔

側鑽孔口腔,連通吻部

圓型矮鈎鈕

螳螂型、呈薄片狀

昂首、下頦有鬚、面對鈎首呈45度角,螭身離開鈎身

螭口銜靈芝

約1/5

6

長形眉、凸眼

露齒連通口腔

側鑽孔口腔,連通吻部

圓型矮鈎鈕

螳螂型、呈薄片狀

昂首、下頦有鬚、面對鈎首呈45度角,螭身離開鈎身

螭口銜靈芝

約1/5

 

以上為元明兩代的「望子成龍玉帶鈎」,透過圖像的觀察與比對,我們可以發現龍首、鈎鈕、鈎身、螭龍都產生變化,鈎首的龍從濃眉壓眼過渡到長型眉及凸眼、側鑽孔代表口腔過渡到露齒連通口腔,鈎紐則從蘑菇頭狀、矩形孔鈕、小半圓球等過渡到較為一致性的圓型矮鈎鈕,鈎身從較厚實的琵琶型過渡到片狀螳螂型,螭龍的樣態也從貼緊鈎身到逐漸離開、接觸的面積逐漸縮小與鈎首距離較為靠近。下一期將繼續提供清代「望子成龍玉帶鈎」圖像並加以討論。

圖片來源

圖1: 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3》,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圖2: 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9》,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圖3: 上海博物館,《中國隋唐至清代學術研討會》,2002年。

圖4: 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

圖5: 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4》,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圖6:〈元 龍紋玉帶鈎〉,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49240&Dept=U

圖7: 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7》,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圖8: 上海博物館,《中國隋唐至清代學術研討會》,2002年。

圖9: 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7》,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圖10: 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6》,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圖11: 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2》,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圖12: 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6年,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