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藝術賞玩專刊〉明清玉器官器之分享

張兆勳

作者介紹:張兆勳先生現為玉翫雅集玉協會常務監事;玉翫雅集與本會為姐妹會,繼前次介紹其收藏的過程,此次再與讀者分享玉器的收藏。
現任:
1、兆禾堂堂主。
2、玉翫雅集玉協會常務監事暨玉器審查委員。
自行出版:
兆禾堂玉器專輯。
協助出版及展覽:
1、唐宋遼金元玉器專輯。
2、明代玉器專輯。
3、台南市文物協會歷年定期展覽。

謙謙君子溫潤如玉,古之君子必配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從小耳濡目染,也傳承長輩佩戴著玉器的習慣。身上佩玉,舉手投足間含蓄沉穩,溫潤內斂,散發出一種魅力無窮的氣息。

明清時期短短的540多年,玉器的品項繁複,不論是仿古或是新創,都可以看到諸多製作精美的作品。於是思慮許久,個人從市場流通的明清官器著手,即明代的帶板及清代的翎管。

明代帶板之認識及挑選

目前所見最早完整的玉帶板,應該是北周時期,驃騎大將軍若乾雲墓一套八環玉帶,是修建陝西咸陽機場所發掘的。其後唐宋時期玉帶開始盛行,唐代將玉帶定為官服專用,帝王御用約在13枚,臣子是12枚以下⋯⋯宋代承襲這樣的制度,一直到明代才定制為20枚。

明代帶版的製作工藝,可以分為寶帶、包金的玉帶(也就是包含鎏金銅托的玉帶)、雕花式玉帶(鏤空)、還有素面玉帶四種。明宮史中記載,冬則光素,夏則玲瓏,所謂的光素,就是素的帶板;玲瓏,推斷應該是指透雕的圖案。此外,文武官員朝服革帶,因為階級不同而有所差別,一品玉、二品犀、三品四品金、五品銀鈒花、六品七品銀、八品九品鳥角。

明代帶板相當多樣性,大致可以分為:

1、瑞獸,比如說龍、飛龍、麒麟、斗牛、魚龍⋯ (圖一及二)。

圖一:兆禾堂藏龍紋桃形帶板。
圖一:兆禾堂藏龍紋桃形帶板。
圖二:兆禾堂藏魚化龍紋桃形帶板。
圖二:兆禾堂藏魚化龍紋桃形帶板。

 

2、動物,比如說獅子、鹿、綬帶鳥、仙鶴、蝙蝠、魚、昆蟲⋯⋯ (圖三)。

圖三:兆禾堂藏雲鶴紋帶板。
圖三:兆禾堂藏雲鶴紋帶板。

 

3、人物,比如說仙人、神祇或是童子⋯⋯ (圖四)。

圖四:兆禾堂藏胡人戲獅紋帶板。
圖四:兆禾堂藏胡人戲獅紋帶板。

 

4、植物,比如竹子、牡丹花、蓮花、蘆草等的圖案(圖五)。

圖五:兆禾堂藏卍字花卉紋帶板。
圖五:兆禾堂藏卍字花卉紋帶板。

 

5、文字,比如說喜、壽、萬字紋等⋯⋯ (圖六)。

圖六:兆禾堂藏卷雲紋五喜帶板。
圖六:兆禾堂藏卷雲紋五喜帶板。

 

6、複合型,有動物、人物、五毒、八寶或是植物、文字等,同時出現在一個平面的圖案上(圖七)。

圖七:兆禾堂藏雲龍紋鉈尾。
圖七:兆禾堂藏雲龍紋鉈尾。

 

以下介紹個人收藏的嬰戲鬥雞紋帶板(圖八及九)。鏤雕著三層工藝,典型嬰童,面貌寬額,半目形眼,直鼻細口,心形髮髻,長衣肥袖,童子的頭形較圓且與身體的比例較大。

圖八:兆禾堂藏嬰戲鬥雞紋帶板。
圖八:兆禾堂藏嬰戲鬥雞紋帶板。
圖九:嬰戲鬥雞紋帶板拓片。
圖九:嬰戲鬥雞紋帶板拓片。

 

七嬰分為二層,上層三位或放著風箏、或騎著木馬、或玩著雜耍,下層四嬰則是戲舞著鬥 雞,兩嬰督促雙方的鬥雞攻擊對方,一嬰似拿著飼料,一嬰逗弄著自己的鬥雞,整體畫面呈現了明代的民間生活風格。背面童子皆有打窪,展現較為精美的製作。

中國可以說是世界上馴養鬥雞最古老的國家之一,鬥雞的文字記載始見於春秋時代的左傳。兩漢以前,鬥雞主要是皇室貴族的玩物,到了唐代才盛行於一般平民百姓。宋元時期此風仍盛,直到明代因為鬥蟋蟀開始風行,鬥雞的風潮才開始逐漸轉弱。而據傳無論是鬥雞或是玉器上常見的蹴鞠活動,其實都跟賭博有關。

鬥雞的圖像多出現於古書畫或瓷器的表現中,在玉器上較為稀少。此件嬰戲帶板充分呈 現了中國明代生活氣息,應是一件研究明代時代風格很好的作品。

清朝翎管之認識及收藏

小型玉雕能展示工匠的鬼斧神工,他們為一顆細小的玉石賦予無限細節及生命力,翎管即是如此。形制長約二寸,為中空管狀圓柱體,頂端有個扁平的小鈕,便於縫綴於帽頂,羽翎插入管中,飄於腦後。翎管是清王朝特有的產物,隨著冠制的改革而誕生。清朝一開始便徹底改變了從宋、元、明一直傳襲的高冠制度,而以禮帽來替代。

清王朝等級森嚴,講究「辨穿戴,昭品位」,強調官員要從穿戴服飾上就能辨別出品級大小。官帽上的翎管材質多樣,大多用白玉、翡翠、碧璽、琥珀、象牙、水晶、琉璃、瓷、銅等材料製成。

圖十:兆禾堂藏白玉喜字翎管。
圖十:兆禾堂藏白玉喜字翎管。

 

個人較喜歡制式規矩的,型狀端正飽滿,橋鈕立體,尾端的孔徑大。若有皮色,得自然優美。若有雕刻,字體端正減地陽刻,且符合時代風格(圖十~十一)。

圖十一:兆禾堂藏蝙蝠如意紋鈕翎管。
圖十一:兆禾堂藏蝙蝠如意紋鈕翎管。

 

以前聽到翎管的故事,幾乎都是嘉慶朝和珅被抄家時,所抄出來的八百多個玉翎管,所謂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今天就來聽聽另一個,年羹堯向雍正皇帝「撒嬌」的故事。

大致是說雍正繼位年羹堯得寵,皇帝賞賜了數個琺瑯質地翎管(圖十二)。估計那時候,翡翠與白玉翎管尚未是什麼稀罕物件,反倒是燒製的宮廷琺瑯翎管較為稀罕。

 

圖十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粉彩瓷翎管。
圖十二: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粉彩瓷翎管。

 

雍正二年二月年羹堯謝皇帝賞賜的奏摺中寫道:「臣伏覩賭琺瑯翎管,製作精緻,顏色嬌麗,不勝愛羨,謹繕摺恭謝天恩,更懇聖慈,如有新制琺瑯物件,賞賜一二,以滿臣之貪念。」絕就絕在這個「臣之貪念」上。

後來雍正御筆在「貪」字旁邊畫了紅圈,並且硃批道:「琺瑯之物尚無暇精緻,將來必造可觀。今將現有數件賜你,但你若不用此一『貪』字,一件也不給你,得此數物,皆此一字之力也。」面對年羹堯的「撒嬌」,雍正一字點破,可見當時雍正對年羹堯的寵信,已經到了無可附加的地步。

只可惜年大將軍得意忘形,沒過多久便領了九十二條大罪,在獄中自裁了。聽故事歸聽故事,琺瑯系列的宮廷器一件難求,和珅的頂級翠玉也不知去向,倒是玩玩還不難擁有的和闐白玉,滿足一個小小的「貪」念。

以下繼續分享自己的收藏故事,清代佛像如意翎管

圖十三:兆禾堂藏佛像如意翎管。
圖十三:兆禾堂藏佛像如意翎管。

 

(圖十三及十四)。頂上橋首兩側有如意紋飾,在如意下、祥雲之上,雕刻一尊法相尊嚴的釋迦牟尼佛。佛教中諸多神佛菩薩主要乃以姿態、髮髻或是配飾及手印來判別,此尊佛像的特徵即在於盤坐、肉髻、螺髮及手印。依據中華佛教百科全書記載:「肉髻相,乃佛三十二相之一。」指佛頭頂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為尊貴之相。後世多以此為依據或為畫像或雕像,稱為肉髻相。

圖十四:佛像如意翎管拓片。
圖十四:佛像如意翎管拓片。

在記載的釋迦牟尼佛有五種手印,分別為禪定印、觸地印、轉法輪印、與願印及施無謂印。此翎管上所刻紋飾則為廣泛使用之禪定印,以雙手平伸,手心向上,通常右手在上,兩拇指指端相拄(ㄓㄨˇ)交互疊放於兩腿間。禪定印是端坐在殿堂之上的佛陀最常結的手印,它代表著冥想和入定的狀態。

而在翎管上端刻有寶蓋。寶蓋在佛法上,象徵佛法張弛自如,遍覆眾生,使眾生免於苦惱、染垢,遠離一切魔障。《大寶積經》曾描述信眾以寶蓋供養,表達誠敬皈命之意。另在道教上我們也可以常看到三寶佛,在中間者即娑婆世界之教主釋迦牟尼佛坐像,與此翎管上的佛像相同。將之佩掛於胸口前,深感氣定神閒佛力無邊!

回顧收藏的歷程,及欣賞撫摸它們時的悸動,實乃人生的一大享受啊⋯⋯

台南市文物協會於民國74年成立至今已歷39載,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入會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