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藝術賞玩專刊〉望子成龍玉帶鈎造型的變化—元、明、清三代遞羶(下)

劉振漢

作者介紹:劉振漢先生現擔任台南文物協會監事,並於台南藝術大學攻讀「藝術史評與古物研究碩士班」,收藏方向主要為古玉器範疇。

前兩期將元明清三代「望子成龍玉帶鈎」利用考古出土及清宮舊藏的器物,將其時代風格一一做梳理,接著筆者將依時間進程整理出變化的序列,提供讀者作為斷代的參考依據。

一、元明清變化序列

望子成龍玉帶鈎於元明清演變可將其拆解為鈎首(眉眼、吻部、嘴)、鈎紐、鈎身及螭龍四部分來分析。

(一)鈎首

觀察鈎首龍形的變化可以發現以下的趨勢:

1、龍的眼睛,從低於平面—深陷的圓孔,到愈來愈凸起,最後成為清晚期蝦子眼外凸的效果。

2、龍的耳朵,從貓形耳一路演變成半闔起的葉形耳,到最後成為棒形耳。

3、龍的眉毛,從濃眉壓眼的形態,慢慢轉變成鈎形眉,到最後成為眼後順向的長眉。

4、龍嘴的表現,從側面鑽孔閉口到張口露舌,嘴的形態表現得愈來愈細緻。

5、清代鈎首分成兩類,一類是繼承明代晚期的特徵甚少變化,一類則是在龍首等做出不同的變化。

(二)鈎紐

鈎紐
鈎紐

從鈎紐的外觀觀察,元代的紐形有圓柱形、方孔形及小半圓球形等,到了明代則主要為圓柱形,而到了清代除繼承明代的圓柱形,也有各式變化的紐形。

(三)螭龍

1、螭龍的表現從緊伏到逐漸地站起,至後來則只剩腳及少數幾個接觸點。

2、螭龍從佔鈎身比例小到大的趨勢。

3、鈎首與鈎身螭龍的距離,有愈來愈近的趨勢,但到了清代除了有繼承明代的趨勢外,也有發現距離較遠若元代的距離。

(四)鈎身

鈎身
鈎身

元代的鈎身一般較寬呈琵琶形,到了明代則呈細瘦的螳螂形。鈎背上的圓弧面也慢慢愈來愈趨緩,到明晚期已漸成平面狀,清代則成兩個面向,一是繼承明代的片狀螳螂型,另一則是有不同於明晚期而趨向元代的琵琶形,甚至亦有些新的變體創新。

二、結論

(一)帶子上朝龍鈎造型從考古出土來看始於元代

(二)明代承襲元代後開始進入程式化的造型,螭龍的比例也不斷放大,或許是因為要達到更大的裝飾效果,到了晚期螭龍逐漸脫離鈎身,只留數個接觸點。

(三)清代除了承襲自明代的制式鈎型外,也開始發展更活潑的鈎型,變化上除了在龍首外也開始在螭龍上做文章,例如更繁複、螭首不再與龍首相對,或者有兩隻螭龍出現等。

(四)就元明清三朝望子成龍帶鈎的發展,元代器型剛出現屬於摸索期,朝著標準化的過程進行,明代中晚期則有了相對固定化的型態出現,明代末期則標準化已接近僵化的地步,清代則出現尋求突破而做出大膽嘗試的作品。

(五)在清朝共時性的脈絡探討,望子成龍玉帶鈎循著兩條同存路徑前行,一是延續明代的風格演變,碎步前行—例如清晚螭龍的束腰型態及眼部更為凸出。另一種則是在尋求突破舊框架,但是困難處在於龍與螭均有大眾認知的固定型態,要突然巨幅跳躍變動有其困難,故在鈕及螭龍的搭配上也做些更動以增加其變化。

此次筆者對元明清望子成龍玉帶鈎試做斷帶研究,未盡之處仍多,拋磚引玉尚祈同好不吝指正。

此次將元明清三代望子成龍帶鈎分成上、中、下三期,並將造型及斷代做了一些探討,但此處還需特別再次說明,元明清玉帶鈎的種類非常豐富當然不只限於「望子成龍」此種造型,並順道將玉帶鈎做些簡單的分類及說明。

記得二十多年前逛玉市及骨董店時,玉帶鈎是常見的一種品項,而且數量上就當時來說也算不少,因此非常適合拿來做系列化的收藏,不僅樣式靈瑯滿目,而且變化性及趣味性兼顧,但或許也是因為有一定的數量,因此做系列化收藏的藏家好像也並不多,但玩家手上卻也多少擁有幾件,圖一即為筆者自藏的一對龍鳳帶鈎,玉質雖不是上好的羊脂白玉,但是色階接近,青玉質為龍首帶鈎而碧玉質則為鳳首帶鈎,且有著龍鳳呈祥之意,亦是一對有趣的小收藏品。

接著透過考古出土資料及兩岸故宮的藏品圖片,大略的介紹各式各樣的玉帶鈎,如前所述因為帶鈎的多變實在不容易三言兩語涵蓋,為方便介紹玉帶鈎龐大家族,筆者按造先前的邏輯,將其依照鈎首、鈎身、鈎鈕及鈎身所負載物的類型來做分類,以簡馭繁介紹如下:

勾首為動物(包含神靈動物)型,例如龍、鳳、螭、馬、鹿、羊等

鈎身則有常見的琵琶型、螳螂型或者其他變體型等。

鈎紐則有圓形、方形、長方中空等造型。

鈎身上所裝飾的類型,或有孑然一身者,或有螭、獅、猴等動物,亦有花籃上帶有植物甚至昆蟲如蟬或螳螂者等。

為方便讀者更亦將圖與內容對照參考,筆者將圖片歸納進表中,細心的讀者可自由參考對照。

表一

鈎首

鈎身

鈎紐

鈎身負載

動物(圖1、2、3、4、6、7、8、10、11)

琵琶型(上集所提的元代玉鈎)

圓柱體(圖1-11)

無(圖1、3、7、10)

植物(圖5)

螳螂型(圖1、2、3、4、6、7、8、9、10)

方形(上集所提的部分玉鈎)

動物型(圖2、3、4、8、11)

昆蟲(圖9)

變體(圖5、11)

變體(中集所提的部分玉鈎)

植物(圖5)

昆蟲(圖9)

圖1 清代 龍鳳合鳴兩件帶鈎
圖1 清代 龍鳳合鳴兩件帶鈎
圖2 清代 龍首鈎身有鳥及抽象的獸
圖2 清代 龍首鈎身有鳥及抽象的獸
圖3 明代 獸首鈎身有蝙蝠及壽桃
圖3 明代 獸首鈎身有蝙蝠及壽桃
圖4 清代 羊首鈎身飾有穀紋
圖4 清代 羊首鈎身飾有穀紋
圖5 清代 靈芝紋玉鈎
圖5 清代 靈芝紋玉鈎
圖6 清代 馬首鈎身雕小猴手持樹枝
圖6 清代 馬首鈎身雕小猴手持樹枝
圖7 清代 鳥首鈎身飾有羽翅
圖7 清代 鳥首鈎身飾有羽翅
圖8 元至明 龍形鈎首抽象禽類鈎身
圖8 元至明 龍形鈎首抽象禽類鈎身
圖9 清代 螳螂鈎首蟬形鈎身
圖9 清代 螳螂鈎首蟬形鈎身
圖10清代 鵝首形鈎首
圖10清代 鵝首形鈎首
圖11 明至清 鈎首做獸形尖喙,鈎身琢羽翅獸足、尖爪長尾
圖11 明至清 鈎首做獸形尖喙,鈎身琢羽翅獸足、尖爪長尾

圖片來源

圖1 作者自藏

圖2雲南省昆明市劉家山出土,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12》,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圖3江西省樟樹市觀上鄉出土,古方,《中國出土玉器全集9》,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年。

圖4 〈清 玉帶鉤〉,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0471&Dept=U(檢索日期:2022年8月3日)。

圖5 〈清 玉帶鈎〉,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49909&Dept=U(檢索日期:2022年8月3日)。

圖6 〈清 玉帶鉤〉,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0448&Dept=U(檢索日期:2022年8月3日)。

圖7〈清 玉帶鉤〉,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0472&Dept=U(檢索日期:2022年8月3日)。

圖8〈元至明 玉帶鉤〉,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49853&Dept=U(檢索日期:2022年8月5日)。

圖9〈清 玉帶鉤〉,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0498&Dept=U(檢索日期:2022年8月3日)。

圖10〈清 玉帶鉤〉,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50496&Dept=U(檢索日期:2022年8月3日)。

圖11〈明至清 玉帶鉤〉,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圖版取自《器物典藏資料檢索系統》: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Antique/Content?uid=49294&Dept=U(檢索日期:2022年8月3日)。

台南市文物協會成立至今已歷36年,在歷任理事長及全體會員的努力下,對文化的傳遞及發揚不遺餘力,也歡迎對中華古文物有興趣的同好一起加入,加入方式請洽本會蔡秘書098278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