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憫烏克蘭 可憂台灣

圖片來源:Associated Press
圖片來源:Associated Press

烏克蘭戰爭的軍事戰場近期趨於平靜,俄羅斯重新掌握主動權,烏軍已無反攻能耐;在政治場上則是戰火炙烈,教宗方濟鼓勵烏克蘭要有舉白旗謀和的勇氣,法國總統馬克宏大唱北約出兵及歐洲要有一戰決心的高調,引起德國惡聲相向。美國那方也不平靜,眾議院卡住拜登總統援助烏克蘭撥款,聲勢高漲的總統參選人揚言當選後立即終結戰爭。然而,口水淹沒不了戰火,北約及烏克蘭已無戰勝機會,端看俄羅斯如何操控已經邁入持久戰的戰事,以及可能的就地停火安排。

這場戰爭的發生與進程出乎世人預料,但回過頭看,似乎又本該如此。俄羅斯自感北約持續東擴而使戰略安全失去空間,乃對北約反戈一擊;北約在美國總統拜登統領下強力援助烏克蘭,軍事抵禦與經濟制裁並行,初期有效,但日久疲態畢露,現在烏國面臨彈盡援絕困境。俄羅斯損失慘重,最後即使戰勝,也是慘勝。

烏戰大概率將以韓戰停戰協議的邏輯告終。儘管俄羅斯在戰場上已扭轉頹勢,但北約不會心甘情願地接受既成事實。歐盟繼續援助烏克蘭抗敵,拜登基於勝選考量,終究會在今年上半年送達打折過的援烏對策,直至如果川普班師回朝。如果衝突以類似韓戰的方式收場,停止戰爭,並長期擱置勝負終局,則將大大改變全球地緣政治的形貌。

俄羅斯與歐洲及美國的關係大幅改變,這回梁子結的可深了,歐俄政經關係非經數十年回不了頭。因戰爭而來的西方嚴苛的對俄制裁,改變了歐亞地區地傳統產業鏈、物流鏈、金融鏈的重組,同時催生新產業型態的打造、新貿易關係的形成、新支付方式的運用、新區域合作方向的開拓。俄羅斯轉向東方發展,西伯利亞加大力度開發,新的地緣經濟格局跟著形成。

這場戰爭改變了世界。最顯眼的改變是烏克蘭國破了、夢碎了,即使如願加入歐盟甚至北約,也回不到從前親歐反俄的昂揚態勢。經過這場慘烈而悲淒的戰爭,烏克蘭必然更加憎恨俄羅斯,但如何與強鄰、惡鄰相處,在遭遇這場刻苦銘心的戰爭過後,應該可悟出新的思維,並提供世人活生生、血淋淋的教材。

烏克蘭戰前內部長期存在親歐抑或親俄的兩條路線鬥爭,二零一四年政變拉下親俄總統之後,積極向歐美世界靠攏,五年後修憲明定加入北約。俄羅斯強人普京蠻橫以對,先於政變後閃電占領克里米亞,更於兩年前出兵烏克蘭,如今併吞烏國五分之一經濟產值較高的土地。雖然千金難買早知道,但人類總是從歷史經驗中淬礪智慧,回頭再想想,烏克蘭的路子是否確實走對了?如果有回頭路,會不會對國家路線做出不一樣的選擇?是否會更審慎、更平衡地經營與俄羅斯的關係?

地緣政治無關正義,只有殘酷的現實,拳頭的大小決定國家命運。烏克蘭位於歐洲與俄羅斯的交界地帶,持續東擴的北約與自感安全受威脅的俄羅斯在此交鋒,近鄰強權無法坐視其成為敵方運用的棋子,而且這個強權視烏克蘭為其傳統勢力範圍。烏克蘭的親西方路線讓普京如在背芒刺,早已預謀除之而後快。烏克蘭政要不尋求與俄國和平相處,在背後支持的美國與北約國家,戰爭爆發後情義相挺,但日久生疲,資源也快用盡了,國內反對繼續支援的聲浪變大了,再也沒有心意與力量支撐一場沒有勝算的戰爭,最後可能促使烏國割地停火了結。

烏克蘭當年一心一意投入西方懷抱,為此付出慘遭蹂躪的代價。普京發動戰爭,造成兩國戰士與民眾慘重傷亡,罪大惡極,但烏克蘭及北約國家不無省思的空間。烏克蘭的不幸遭遇提供台灣參考的案例。台灣與烏克蘭的處境有異有同,地緣上同樣處於一個強權之側,同樣被強權視為必取戰略要衝。從地緣政治、與強鄰相處之道,以及戰爭爆發後的軍事攻略、經濟與金融制裁、盟邦關係到軍需工業與戰士補充,台灣實可從中得到不少啟示。

烏俄戰爭的緣起,從近程看,是俄羅斯要征服烏克蘭,使其成為抵禦北約威脅的前緣屏障;從遠程看,則是俄羅斯對北約持續東擴,幾已兵臨城下,為保安全而反戈一擊。烏克蘭棄絕「親歐和俄」的平衡路線,政客與民間激進力量的相互激盪,對歐美嚮往與對俄憎恨同步上揚,俄國介入操作,在頓巴斯內戰火激烈,最終興兵入侵烏國。回頭再想,如果烏國忌憚俄羅斯戰力,且體察其生存安全感流失的焦慮,從而對國家生存戰略有更理性認知,是否應該委屈求全,尋求以小事大的智慧,力求免於外強武力侵犯?

台灣面對中共強烈的統一壓力,內部歷來有「和中親美」及「反中倚美」的兩條路線爭鬥,近年美中競爭與鬥爭趨於激烈,執政的民進黨順勢一面倒向美國,同時加大去中國化及台獨化力度。中共則加強軍事施壓,機艦頻頻在鄰近台灣海空演習,越過海峽中線有如家常便飯,近一個月更利用金門、廈門執法導致兩位大陸人士死亡事件,宣告不存在台灣聲稱的「禁止、限制區域」,並且登上台灣觀光船臨檢,行使管轄權,導致兩岸關係更加惡化。賴清德執政之後,中共對台各方面加大施力度可以預料。

台灣沒有向中共屈服的餘地,但也不無調整一邊倒的過度失衡路線,以免成為強鄰必欲取之的緊迫標的。台灣和烏克蘭相近似的一點,就是處在東西方的拉鋸之中,一邊是機遇,一邊是威脅;烏克蘭捨棄平衡路線,全面倒向歐美,以為可以倚靠歐美求安,結果招引戰禍。這是台灣從烏克蘭戰禍中可以深思的課題。

【作者 陳國祥/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 現為<大師鏈>傳媒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