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慈院簡守信院長分享從1917到COVID-19

Covid19席捲全球,死傷無數,然而在百年前,人類遇到大規模瘟疫時,又是什麼景象?台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在「2021國際慈濟人醫年會」分享課程中,以「1917」為題,帶大家重返歷史現場,看看戰爭與瘟疫,帶來了哪些巨大的改變,又給了當今社會哪些借鏡。

台中慈濟醫院簡守信院長在分享時首先以「考古」歷史帶入分享議題,簡守信院長要大家猜一猜「十五到十八世紀,如果妳是女性,有胖與瘦兩種身材,哪一種身材的女性是比較安全的?」

答案竟是-「胖的女性」。為什麼呢?簡守信院長說,二十一世紀的今日,大家都知道肥胖會帶來許多慢性病,但當時怎麼會是胖的比較安全呢?簡守信院長說,「一切都是因為瘟疫的關係」。

簡守信院長表示,早在十八世紀以前,大家對瘟疫所知甚少,當時還不清楚病毒、細菌可能帶來的感染,但瘟疫實在太讓眾人恐懼,需要一個合理的理由,而當時的猶太人與女巫,最容易被視為待罪羔羊。大家對女巫的想像是要騎著掃把,太胖的女性騎不上去,便不可能是女巫,也就安全了。

簡守信院長提及,「獵巫事件」到十八世紀依然存在,曾有超過百萬名女巫遭到迫害,而我們能不能從歷史中得到教訓,不再以任何形態獵巫,恐怕是需要深思的。

「我們對這場傳染疾病的最新了解是香港遭到侵襲,並受到縝密的觀察。香港疫病的傳染源在廣州,幾乎是不必懷疑的。廣東早在幾個月前就爆發過劇烈的疫情。接下來,臺灣也遭受到傳染,疫情十分嚴重。」簡守信院長在螢幕上秀出這段文字,考考大家,指的是哪一年?

簡守信說,或許多數人會不假思索的回應,這一定就是2003年的SARS。

然而,簡守信說,這段文字卻出自1911年版的《大英百科全書》,所描述的,是1984年的鼠疫,同樣在香港、廣州、台灣發生,與2003年,幾乎是一樣的場景。這表示,過去人類似乎也沒有太多對策去因應,只能任憑發生,但現今,我們似乎更有點能力去反思,如何可以終結這樣反覆發生的疫情,雖然未必能馬上達成,但卻是一個可以努力的目標。

簡守信說,回到1918年,流感大流行,所有的警察上街都要「戴口罩」,在西雅圖,沒戴口罩 的民眾,還不准搭乘電車。這些畫面,又跟現在幾乎一模一樣。死神的威脅,再度讓大家的恐懼油然而生。

簡守信提及,奧地利畫家克林姆,有一幅知名畫作「死亡與生存」,畫面的右側是豐美的母親與孩子抱在一起、描述著由生到老的景象;然而畫作左側,卻有象徵死亡的骷髏緊盯著生命,像是死神就在身旁。他的學生席勒,也以粗曠筆調、濃烈色彩畫出死神迫近的景象,這都提醒我們時時刻刻不要忘記「無常」。這些畫作剛好是在世界大戰結束,人心惶惶不安的年代,而這兩位傑出畫家,都死於1918年,當時流感猖獗,造成千萬人的死亡。

簡守信說,我們都知道像是Covid19這樣的傳染疾病,即使復原了,但仍會有殘留的症狀,得長期與之共存,挪威的畫家孟克,也在1918年得到西班牙流感,他便畫出復原中那個無力、倦怠、找不到方向的自己。或許大家已漸漸淡忘了1918年的流感,但透過這些傑出藝術創作,依然活生生地描述出疫病後的衝擊,是多麼的強勁。

撰文/楊金燕;攝影/慈濟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