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博館揭祕 鎮館銅牛不是一對

台博館揭祕 鎮館銅牛不是一對

新頭殼newtalk

人為的肇禍,古物最先受害!

除了《少女胸像》未列入古物受到監管與維護外,陪伴國立台灣博物館走過八十年的兩座鎮館銅牛,已成為台博館的重要地標,但也可以說是台灣現有古物中,多災多難,最早遭人惡意破壞的藝術品。

根據台博館李永裕、方建能研究,這兩隻銅牛多次遭到破壞,可以說是命運坎坷。台博館調查,這兩座銅牛在臺灣神社時期,歷經1944年飛機意外墜毀,以及1945年美軍對臺灣轟炸波及,鑄像本體出現局部穿孔。到了臺博館時代,1950年代又發生人為清除鑄像原有圖像及刻文痕跡;西側銅牛曾遭竊,頭部被切斷,館方尋獲頭部進行修復時,被鋸斷的兩隻牛角尖端未尋回,使得鑄像本體出現更多人為磨痕、鑿痕、孔洞、補 痕痕跡;而兩座銅牛鑄像歷經長年風吹、日曬、雨淋的戶外陳列,距今已近約80年,表面明顯可觀察到銅牛鑄像出現變黑及綠斑等現象。

台博館透露,很多人看到台博館前的兩隻銅牛,都以為牠們是一對公牛與母牛,其實他們不是一對, 並且都是屬於當年獻納給「臺灣神社」的物件之一。 台博館李永裕、方建能研判,東側公牛是 1935年日本北海道的佛教團體「弘安海」,為紀念1868年 (明治元年) 箱館戰爭犧牲的兵士而鑄造並獻納給臺灣神社;座落西側銅牛,根據《台灣日日新報》在1937年年6月30日的報導,家住臺北市京町的日商川本澤一,為紀念參加《台灣日日新報》舉辦的南洋視察團能夠順利完成及安全返回,因而獻納銅牛一座於臺灣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