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意識興起 歷史課本回不去了
旺報【記者簡立欣╱專題報導】 40歲以上民眾的集體記憶中,中學史地課程「本國」就是中國,歷史課本第一冊一定是從「三皇五帝夏商周」講起;但民國85年之後歷史課本開始嘗試本土化,民國94年起台灣史放在中國史之前並獨立成冊,不再併入大中國脈絡,228事件、「白色恐怖」更堂而皇之登上課本,成為「回不去了」的趨勢。 過去30年來台灣經歷了解嚴與民主化進程,台灣主體意識興起,歷史課本也隨著發生天翻地覆的改革,用「斷裂」來形容也不為過。 民國85年後嘗試本土化 民國70年以前出生的民眾,翻開現在的中學歷史課本,可能會受到很大的「文化衝擊」。以民國72年課程標準編定的高中歷史課本來說,第1到3冊共19章的「本國」歷史是從夏商周、先秦時代一直寫到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台灣鑲嵌在整個大中國脈絡裡,只占了最後2章〈台灣經驗的建立〉、〈台灣社會文化的變遷〉。 按民國84年課程標準編定的高中歷史課本,延續72課標,仍然沒有台灣史的概念。不過國中歷史教育開始有所變化。民國85年教育部開始規畫國中《認識台灣》課本,以台灣為主體,統合歷史、地理、社會科,設立單獨課程、上課節數,這也是李登輝主政時期的重大政策。 一位參與《認識台灣》編印過程的承辦人員表示,當時統派人士非常反對這套教材,甚至蛋洗國立編譯館;教慣傳統歷史課程的中學教師們也吵著要退休,嚷著「這種課本我不會教」,教育部只好請台灣史專家下鄉去幫教師們開教學研討會。 民國90年陳水扁主政時期,當時的高中歷史課綱召集人、清大教授張元首次把台灣史獨立成冊,脫離中國史,還把明清併入世界史;想當然爾,這份課綱被國、親兩黨立委嚴厲抨擊,宣布暫停。但民國94年又以「暫行課程綱要」名目重新推動,94課綱的框架跟100、103課綱很接近,歷史第一冊是台灣史,第二冊是中國史,第三、四冊是世界史,被稱為「同心圓史觀」。 228、白色恐怖也納入 此外,94課綱還首次將228事件、白色恐怖這些過去「不能說的祕密」也納入課本,潘朵拉之盒一旦開啟,「台灣史獨立出大中國脈絡」的概念就再也「回不去了」。 「所以說,歷史課綱爭議不是現在開始,是從〈認識台灣〉編印那時開始就吵了20年;涉及的不是歷史事件細節,而是上層的史觀和認同問題,而你如何期待一個教育部去解決史觀差異?」不願具名的相關人士表示,台灣的國族認同分裂不是一朝一夕,許多平素感性熱情的學者、教師,一旦涉入認同問題就「變了一個人」;唯有回歸教學本質,才能客觀看待此次歷史課綱微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