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選考驗中美台海風險管控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臺灣總統大選進入倒數階段,據美國智庫外交關係協會(CFR)最新報告,台海危機連續4年被列居第一級風險;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學人》2年多前才形容台灣為「地球最危險的地方」,而日前卻再次發文,指稱台灣這場選舉就是「戰爭與和平的選擇」。

中共視台灣問題為「核心利益」,美國視為重要利益,雙方各有堅持,不乏利益衝突之處。而台海能維持和平狀態,誠如《經濟學人》所說,主要因為:第一,美國嚇阻大陸動武;第二,大陸嚇阻台灣宣布獨立;第三,中共當局讓大陸民眾相信,和平統一是可能的。

上述三種情況,可能因這次台灣大選而出現變化,最大的變數就是自命為「務實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副總統,代表民進黨投入選戰。在對岸眼裡,賴清德的「中華民國憲法災難說」,離「法理台獨」只有一線之隔;賴競辦發言人台北市議員趙怡翔,在接受外媒訪問時,曾公開表示台灣人民不能接受「和平統一」。民進黨上述說法,都升高了中共內部「武統論」的聲浪。

「中國介選」近期引發國際媒體的關注,並藉題大做文章。我國外交部長吳釗燮在接受《經濟學人》邀稿時提到,台灣持續記錄中國的介選行為,會在選後與國際間分享相關分析,為民主政體對抗威權做出貢獻。

與此同時,民進黨「出口轉內銷」,不斷在選戰中炒作「中國介選」議題。法務部在行政院會報告的「五大境外勢力新興介選模式」,查緝的對象遍及里長、旅行社和新住民,其產生的「寒蟬效應」,有如美國50年代早期的「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搞的選前人人自危。

中共聲稱台灣屬於中國「內政」問題,對於台灣的中央與地方選舉,一向標榜不介入、也反對外力介入的立場。中共當前對台策略是「反獨促統」。從「促統」的角度看,北京不會偏愛藍綠白三組任何候選人,因為他們當中沒有人提出「統一」的主張;從「反獨」的角度看,北京當然不樂見賴清德勝選,讓民進黨繼續執政。

但中共對台灣選舉不會視而不見,其重要性不下於1979年元旦的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那被視為中共對台政策從「武裝解決」到「和平統一」的轉捩點。習近平2024年「新年賀詞」與去年的最大不同之處,是提到「祖國統一是歷史必然」;而今年台灣大選結果,就有可能出現從「和統」到「武統」的另一次重大轉折。

事實上,北京沒有能力在大選中左右台灣人民的判斷和選擇。過去的經驗證明,中共在選舉過程中的任何言行,結果都是事與願違,甚至讓民進黨「撿到槍」;但中共不可能不做表態,中共國台辦主任宋濤今年發表「新年寄語」的最後,提到「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八個字。依大陸學者解讀,「是要告訴廣大台灣民眾,當前兩岸關係又一次面臨重要的十字路口,真誠地希望臺灣民眾順應時代潮流作出正確判斷和選擇。」

除此之外,中共商務部提早公布對台灣的貿易壁壘調查,以及隨後解除對台灣石斑魚的進口禁令,則被認為是對臺施展「軟硬兩手」策略。我國軍方最近接連兩天偵測到中共探空氣球飛過臺灣海峽中線,其中有多枚飛到臺灣上空,此舉也被視為具有警告的作用。美國在第一時間就做出反應。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戰略溝通協調員科比(John Kirby),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到這個問題時表示,「我們尊重台灣的民主制度,我們尊重台灣人民的意願,就自己政府治理方面做決定,我們不希望任何其他行為者,無論是國家還是其他人,干預這次選舉。」

相較之下,美國對台灣政情的影響力超過中共。美國官方聲稱不介入這次台灣大選,但三組候選人都爭相前往華府接受「面試」。顯然,獲得美國的「認證」,是台灣角逐總統大位者必須具備的先決條件。

如何在台灣選前選後控管臺海危機風險,這是對舊金山「拜習會」的一次重大考驗。拜登與習近平當時建立的共識,就是持續對話和管控分歧。「拜習會」後,中美緊張關係確有緩和的跡象,尤其是兩國軍方的恢復高層接觸。

今年1月1日是中美建交45週年,兩國元首互致賀信時都強調,將持續致力於穩定和發展中美關係,造福兩國,惠及全世界。久未公開露面的王毅,在一場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與「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共同舉辦的招待會上致詞表示:「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世界上最重要和最複雜的一組關係,如何讓中美關係這艘巨輪校準前行方向,避開暗礁險灘,穿越歷史峽谷,是我們必須思考的重大命題,也是必須回答的時代之問。」王毅特別強調,要堅持和平共處,重中之重是有效管控分歧。

南韓將在4月舉行國會選舉,日本也將在今年9月舉行自民黨總裁大選。臺日韓選後的地緣政治變化,勢必影響中美的區域權力競爭關係。

「外交是內政的延長」,我相信中美兩國元首都不願因處理台灣問題,影響到他們今年內政的當務之急。美國今年也將進行總統大選,競選連任的拜登總統,可能因兩岸政策遭到對手的攻擊,必須展現他處理外交危機的能力。

習近平「新年賀詞」主談發展與安全問題。習坦承大陸內部面臨企業壓力、群眾就業生活困難,因此搞好經濟是他的優先課題,希望做到「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習要在經濟上行穩致逺,當然希望營造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包括兩岸關係。

選舉是民主政治的常態,臺灣不能因為這場總統大選,成為強權角力的舞臺。

【作者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看更多相關新聞
接受外媒專訪 馬英九:就兩岸關係而言必須相信習近平
麻生太郎「台灣有事關乎日本」 中國大使館跳腳:堅決反對
台海開戰衝擊經濟 彭博:全球將付10兆美元代價
台灣未來總統的挑戰 美學者:面臨美中角力風險與利益難題
BBC看台大選:中國想要的台灣已經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