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建構全社會防衛韌性 國安人士:為了不打仗而準備
賴清德總統上任後推動「全社會防衛韌性」政策,但卻傳出高中發「戰時服勤同意書」給學生,引發「學生上戰場」的疑慮,國安人士澄清,「全社會防衛」概念並不是台灣發明的,而是源自於歐陸國家,包括近年來加強民防等,全社會防衛的核心在於讓台灣在各個層面都能夠更強韌,建構有效的嚇阻力,才可避免中國對台灣鯨吞蠶食,用白話文說,就是「為了不打仗而準備」,至於怎樣不打仗,就需要強而有力的嚇阻跟韌性力量,橫跨軍事、非軍事跟社會各階層,不論天災、地變或軍事威脅,都能有效面對,台灣都能持續運作。
為了提升台灣整體社會應對各種災害或戰爭威脅時的韌性,由總統府主導的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於今年9月26日召開首次會議,但由於推動各項工作時,出現不少雜音,甚至有誤導的錯假訊息出現,包括「學生上戰場」等爭議事件。國安人士日前在一場簡報會中指出,所做一切都為了讓台灣可以在社會各層面更強韌,可以不受到中國武力脅迫,對於強化台灣全社會的韌性,做這一切就是讓台灣進入「更強韌台灣,不用面對戰爭的台灣」。
國安人士說明,全社會防衛概念並不是台灣發明的,這概念不是台灣特有,北歐國家包括芬蘭、瑞典、立陶宛也有全社會防衛概念,有些用的詞彙不太一樣,例如Total Defense等。
在準備工作方面,國安人士指出,核心的大概念是所有不管是包括民防整備,或是全社會防衛,還是國防自主跟改革,所有這些準備都是讓台灣可以在各個層面,都能夠更強韌。只有在台灣更強韌情況下、建構有效的嚇阻力,才可避免中國對台灣鯨吞蠶食。總歸一句話,全社會防衛韌性工作所做的一切,都為了讓台灣可以在社會各層面更強韌,可以不受到中國武力脅迫,所以講白話文,就是做這一切就是讓台灣進入「更強韌的台灣,不用面對戰爭的台灣」。
國安人士也關注到很多立委針對民防法等,教育部的服勤同意書等的意見,還有社會上對這些議題的操作。國安人士表示,實質在做的準備,用白話文講,就是為了不打仗而準備,怎樣不打仗就是強而有力的嚇阻跟任性力量,橫跨軍事非軍事跟社會各階層,當大家有足夠準備,自然在面對各種挑戰,天災、地變或軍事威脅,台灣社會對於各種情況都會有「有效機制」可以面對,這樣台灣才有條件去應對,持續去運作,這是我們在準備的方向。
國安人士進一步說明,現在歐陸國家,都是北約國家他們的重要防衛指針,現在的威脅不是只有軍事上,很多都是複合式威脅,例如資安、金融系統或認知環境,基本上國民有更好韌性,國家抵禦這些威脅時,嚇阻能力就會增強,這裡面所有的「全社會防衛」準備,就是提高這樣嚇阻能量。
至於社會上有些「帶風向」的訊息操作指稱推動「全社會防衛」、做民防等工作,是「因為要打仗」、或「會挑起打仗」,國安人士笑說,「這可能因為他們比較少出門吧?」。
更多太報報導
駁全社會防衛訓練支援軍事行動 劉世芳:民防訓練4億元預算無涉國防
40萬民力挨轟「乾脆全民皆兵」?卓揆:沒這樣的環境跟必要
40萬民力支援國軍? 顧立雄:需擔負防災、維持社會運作與支援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