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的下一步(一)】專刊分享之6
◆專刊主題:書寫台灣的靈魂──「多向量」中的哀愁與重生
◆專訪時地:2024/ 7/ 26,桃園大溪「人生禪」道場
◆主辦單位:人間魚詩社
◆主 持 人:副社長,詩人石秀淨名
◆受訪作家:小說家詹明儒,真理大學前台文系主任錢鴻鈞
◆採訪撰文:主編,詩人郭瀅瀅
◆採訪攝影:攝影師郭潔渝
台灣文學的下一步
郭瀅瀅:綜觀台灣文學的發展進程,兩位老師認為台灣文學的下一步是什麼?若邁向國際、走進國際文壇中,所面臨的挑戰又是什麼?
詹明儒:我認為,台灣文學的下一步並不在於作家的努力,因為已經夠努力了, 而在作品對內、對外的推廣。對內推廣方面,台灣文學獎很多,發表途徑並不缺少;對外推廣方面,相關單位、民間組織也很努力,但是卻不能像體育、音樂、科技、餐飲比賽那樣,一出國就載譽而歸。我認為問題的其一是,文學獎得獎作品是經由評審加減乘除後,四平八穩的產物,風格突出的作品,無法脫穎而出,不能被推向國際;其二是,民間組織推出的作品很零散,又大多是以個人的人脈為之,無法凝聚成一種「大向量」,承載不了「大價值」,所以成果有限。
台灣文學面臨的挑戰是,紙本作品低落,作家、出版社不易生存,作品須與影視媒體合作才能暢銷,影視媒體則偏愛通俗作品,作家只好隨波逐流,捨棄高度文學性的冷門創作,導致冷門而有藝術性的好作品,沒人願意投資,無法被讀者看見,必須自求多福。
除此之外,我認為,每部偉大作品,幾乎都是各國廣義的「鄉土小說」;台灣小說想走進世界文壇,抽除「鄉土小說」元素,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認為想要推廣台灣文學,有關部門應該成立專責單位,從「被忽略」的鄉土小說中,去尋找。
鄉土文學.台灣文學
錢鴻鈞三部曲之二。(封面為台西桃畫作)
郭瀅瀅:請教錢老師,您如何看待鄉土文學與過往不同的意義擴展?它的當代意義是什麼?請談談您的研究。
錢鴻鈞:台灣文學就是鄉土文學,鄉土文學就是台灣文學,這是當代的意義。作家要創作在這塊土地上所發生的故事,用各種語言、技巧、風格去表現,呈現出有台灣特色的作品,就對了。
從我的學術著作《戰後台灣文學的建構者:鍾肇政研究》得來的結果是,沒有所謂的鄉土文學,這也可以說我是從鍾肇政所建構的台灣文學的歷程,來看待鄉土文學。當時的文壇受外省作家控制,不承認台灣文學、歧視台灣人的作品,而把台灣作家的創作稱為鄉土文學,好像是落後的、泥土的、不入流的。我的研究中, 很清楚的呈現,如鍾肇政、葉石濤他們就是打出了台灣文學的稱號,特別是葉石濤在跟鍾肇政的通信中,都是以台灣文學的說法稱之。
在鍾肇政的看法裡,鄉土僅僅是一種風味、特色,比方語言、風土人物、景觀, 並且在鄉土文學論戰中,他也提出來,鄉土是不分鄉村與都市的,鄉土指的就是整個台灣。由於戰後的第二代作家以降,並沒有日本經驗,沒有強烈的台灣意識, 受到完整的國民黨教育等因素,也有被左派思想所吸引而嚮往祖國、魯迅等等, 而接受了鄉土文學的稱呼,或者台灣的鄉土文學的說法,把鄉土文學當成一種流派, 造成在學術上把鄉土文學與現代主義文學對立的看法。但對鍾肇政來說,他在六十年代早有把西方已經快要落伍的現代主義當成一種技巧,試圖與台灣的土俗的題材結合,這就是我在我的「錢鴻鈞三部曲」的第三部《鍾肇政中短篇小說研究》這本書當中,所陳述的。
所以,詹明儒老師,他算是戰後的第三代作家,就是走一種被誤認的鄉土文學流派,到他從八零年代漸漸有台灣意識、反抗意識後,創作了台灣的大河小說。而在今天他才開始以作家的身份,認識到世界文學的優秀作品都來自於鄉土,鄉土文學其實就是台灣文學,兩者是二合一的。
透過國家力量擴大閱聽層面
主編、學者、作家合照。
郭瀅瀅:承接剛才有提到的,關於台灣文學的下一步,錢教授有什麼看法?您如何看待台灣文學邁向國際?可能面臨的挑戰或困境是什麼?
錢鴻鈞:我們要繼續深耕台灣文學,擴大如葉石濤所說的五族共和的文學,台灣文學有更為廣大的時間與空間,需要大家來努力,這一點詹明儒老師完全符合了葉石濤的對於將來的台灣文學的理念。只要創造出更美麗、更有特色的台灣文學的作品,配合台灣人在國際上地位的增加,他國自然會對台灣有興趣,台灣不再成為世界的孤兒、世界的隱形人,自然就可以邁向國際。
所面臨的挑戰,我認為還是台灣人在文學教育上的保守、停滯,依然以古文為重、為美,對文學的認知還是美麗的辭章,而忽略了現代文學。國文教育也不重視閱讀長篇的現代文學,師資上也有問題,自然不重視現代文學,學生也不會去認識台灣文學,認知到我們自己也有文學、有好的作家、好的作品,值得閱讀,進而讓他們更驕傲,更愛台灣、瞭解台灣,也更加愛台灣文學,形成良性的循環。
陪訪者(左) ,台西桃。
台灣文學、作家,還是苦哈哈的,儘管有台灣文學館、有一些文化部的補助,但極少作家能依靠作品生活,儘管他們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教育、出版、改編為戲劇,還是被某些出版社、作家所壟斷;這種困境,不僅在鍾肇政、葉石濤時代如此,現在仍如此。而作家仍然是野生野長的,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與意志,自求生路。
台灣有很多好的故事、人物都值得寫。但是困境就是在於,誰去寫、大量的寫、普遍的寫。台灣並沒有一個很優良的創作的泥土,這就是困境。
郭瀅瀅:詹老師認為,政府應該如何具體支持台灣文學?
全文刊登於《人間魚詩生活誌》第十八期。未完,請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