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時光走廊》韓戰志願軍戰俘轉向來台
民國43年,韓戰反共義士在美軍的護送下準備登上坦克登陸艦(Landing Ship, Tank,LST),義士們高舉著中華民國國旗以及孫中山、蔣中正的畫像。該船艦將駛往臺灣。(圖/由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作者/徐宗懋圖文館
民國43年(1954)1月23日凌晨3點,一萬四千多名選擇前來台灣的前志願軍戰俘官兵乘坐美軍的五百輛大卡車,全部撤出中立區的印度村,早上8點起由仁川港登艦,分為三批,陸續駛往台灣基隆港,上岸後即獲得台灣居民熱烈歡迎,他們隨後被安排搭乘卡車,高掛蔣中正總統的肖像,在台北市遊行,最後並聚集在總統府前高呼愛國口號,全台灣各大城市敲了23響的自由鐘聲。中華民國政府將這一天定為「自由日」。
中華民國自由日。1954年1月23日,韓戰反共義士抵達臺灣,興奮揮舞中華民國國旗。1950年韓戰爆發,中共派遣志願軍與美軍作戰,三年間共有兩萬名志願軍官兵成為戰俘,其中一萬四千人決定前來臺灣,參加反共陣營。「一、二三」也成為中華民國的自由日。(圖/由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朝鮮半島一分為二,北部是由蘇聯支持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南部則由美國協助成立大韓民國,雙方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線,簡稱「北韓」和「南韓」。民國38年(西元1949年)6月,北韓南侵,兩個月後幾乎席捲整個朝鮮半島。同年9月中,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集結五萬兵力由仁川登陸。北韓軍潰敗,一個月半的時間內,被逼退至中韓邊界的圖們江邊和鴨綠江邊。此時,中共決定以「志願軍」的名義參戰,先後三年將其七十個軍的主力四十五個軍投入戰場,局勢形成拉鋸,漢城一度落入共軍之手,後又為聯軍奪回。民國42年7月,交戰雙方簽署停戰協定,其中一項是關於遣返戰俘問題。
在協定簽署之前,聯軍曾將志願軍俘虜安置於巨濟島,後擴及濟州島。中華民國政府駐韓大使館曾派人與志願軍戰俘取得聯繫,贈與宣傳資料和慰問品,中共亦派人來釜山指揮策動。戰俘內分為兩派,一派要來台灣,另一派要回大陸,雙方發生衝突事件。最後的協議採取自願原則,但須經由中共代表調查和說服此一過程。隨後志願軍戰俘被送至三十八度線的中立區,由中立國印度主持調查。根據規定,中共可在九十天內進行解釋工作,以決定戰俘前往大陸或台灣。許多希望去台灣的俘虜為了表示決心,在胸前、臂上刺上反共標語,集體呼喊口號,或藉機痛罵中共派來的解釋人員。
高舉中華民國國旗。民國43年,反共義士們慶祝著重回自由中國懷抱的喜悅,義士們高揮著中華民國國旗,道路兩旁的民眾爭相與義士們握手。(圖/由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解釋工作在帳篷內舉行,由印度代表擔任主席,中共代表解釋完畢後,戰俘依自由意志,走帳篷左邊門出去表示自願遣返大陸,走帳棚右邊門表示不願回大陸。結果在志願軍戰俘部分,共有一萬四千名表示要去台灣,近四千人回大陸;韓共戰俘約有三千人回北韓,八千人回南韓。決定來台灣的志願軍戰俘中不少原為國軍官兵,因國共內戰中戰敗或上級投降而被編入共軍建制者,也有一些是家族遭中共鎮壓迫害者,或對中共政策不滿者。他們最後選擇來到台灣,重新編入國軍部隊,並分配居住到各地的眷村。兩岸和解開放探親後,不少前志願軍官兵又回到大陸探親,大時代環境丕變,人事全非,又引發諸多兩岸歷史反思與人情冷暖之嘆。
高舉蔣中正總統的畫像
民國43年,反共義士們乘坐卡車在臺北街道上遊行,熱情的民眾也登上卡車,與義士們一同慶祝。義士們高舉著蔣中正的畫像,揮舞手上的旗幟。(圖/由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歡迎加入反共陣容
民國43年,街道兩旁站滿了熱情的群眾,歡迎義士們加入反共陣容。(圖/由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自己鮮血染成的國旗
1954年1月23日,搭乘軍車遊行台北的反共義士,拿出用自己鮮血染成的國旗。(圖/由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蔣經國與反共義士
民國43年,時任國防部政治部主任的蔣經國與韓戰反共義士合影,並從義士手中接過中華民國國旗。該批義士在韓戰中受俘後輾轉來臺,有將近1萬4千共軍戰俘選擇來到臺灣。(圖/由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聆聽蔣經國演說
民國43年,反共義士在台下聆聽蔣經國的演說,這批義士經過激烈的戰爭,在戰俘營裡堅決表達到臺灣的決心。(圖/由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總統府前大集合
民國43年,遊行的最後,義士們集合到總統府前。(圖/由徐宗懋圖文館提供)
以上照片均由徐宗懋圖文館在美國華府美國國家檔案館登記取得之美國政府檔案照片,數位上色工作由本館陳怡靜、張維晏、徐丹語、馮源深等共同完成。
★★★圖文版權所有,須經《優傳媒》同意才能使用。
作者簡介
徐宗懋圖文館負責人徐宗懋先生從事記者二十年,近年極力耕耘世界近代歷史影像,推動中華民族精神教育和文化研究工作。過去曾在前線採訪過以巴衝突、美國轟炸利比亞、薩爾瓦多內戰、尼加拉瓜內戰等。目前是新世語文化有限公司負責人,出版品以徐宗懋圖文館(臺灣)、秦風老照片館(中國大陸)為品牌。收藏珍貴歷史事件老照片,推廣老照片為近代歷史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倡議新的歷史影像革命,堅持藉由歷史原件的搜集,呈現給讀者最高畫質的視覺知識饗宴,並透過對歷史的敬畏,與品質的追求,加上對工作無限的熱愛,以堅定的步伐,在歷史圖像的出版上,走出一條精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