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校園飲食紀錄聲 答案就在《夢想食驗室》

民以「食」為天,要吃得對、吃得好,才能得到食物的營養價值。這些從小被長輩灌輸的理念,我們聽得倒背如流,但請問你做到了嗎?尤其為人父母後,這些叮嚀順延到自身,同樣也期望子女可以吃對食物、吃得健康,但你懂多少?

社會上,有一群人默默為了「食」努力,儘管笑稱自己「太理想化」,但理想的種子在努力播種後終會開花,他們是Podcast《Foodie Goodie 夢想食驗室》。

▲《夢想食驗室》幫助大家留意日常飲食細節,培養一輩子可以帶著走的飲食素養。
▲《夢想食驗室》幫助大家留意日常飲食細節,培養一輩子可以帶著走的飲食素養。

製作人與主持人George與俊甫,對吃很有感觸,他們說:「大家都知道台灣是美食王國,大家都愛吃,可是吃的知識跟習慣不一定好,希望節目傳遞正確的食知識。」近10年來,國內出現多起食安危機,從餿水油、戴奧辛雞蛋、塑化劑等等新聞事件,讓民眾不得不為自己的「食」把關,因此George與俊甫認為,一系列的節目內容,主要設定給家長們了解,唯有大人理解,才能正確教育下一代。

夢想雖美,但碰上疫情的干擾,他們也苦笑說,配合著疫情的熱度一直「滾動中改變型態」,曾經碰過延期上檔、線上錄音、量能衝不上來等狀況題,依舊沒澆滅他們的熱情,因為每一次訪問,都讓他們從來賓及現實環境中得到回饋,也許《夢想食驗室》沒在排行榜上露臉,卻讓他們得到心靈的富足。

▲George與俊甫希望透過Podcast傳遞食知識,「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我們充滿使命。」
▲George與俊甫希望透過Podcast傳遞食知識,「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我們充滿使命。」

真實的滿足,源自於訪問中的反饋,舉例來說,台北市永安國小施行田園種植體驗,讓學生們體驗食物從無到有的過程,節目邀請教師來分享學生們的實作,老師們雖然是校園推廣的第一線,但始終抵不過家庭教育。

忙碌的家長們,很多時候回到家後,晚餐幾乎是以外食草草了事,因此老師們希望家長能「陪孩子在家吃飯」,建立起良好的食習慣,唯有從「家」這個小社會做起,才能改變孩子對「食」的想法。

▲校園廚房藏著許多秘密,究竟「營養午餐」的營養基礎要怎麼計算?
▲校園廚房藏著許多秘密,究竟「營養午餐」的營養基礎要怎麼計算?

此外,《夢想食驗室》也挖掘到不同層面的社會現象,校園營養師與廚師間的拉扯。新聞上常看到學生們銅板價的「營養午餐」,究竟營養來源如何?裡頭有許多基層的不同角度考量面向的發聲,營養與價格間的比例如何拿捏,各方的思考點又在哪邊,校園廚房中不可說的秘密,節目中都能聽到真實的聲音。

《夢想食驗室》沒有八卦娛樂,也沒有含金量高的金融知識,不過卻有著你我生活中不可不知的三兩事,如同George說:「吃這件事情,就是daily routine!」既然是每天的既定事,那誰來教會民眾怎麼吃?

教會孩子認識食物且喜歡食物,大人們扮演著「教導者」也身兼著「觀察者」,透過每一次的訪問了解食知識,更多的也是在理解「食」事件中各方的無可奈何。

▲《夢想食驗室》透過訪問名人、營養師、學者來傳遞如何健康飲食。
▲《夢想食驗室》透過訪問名人、營養師、學者來傳遞如何健康飲食。

《夢想食驗室》第一季結束,36集節目存著不同對於怎麼健康吃的看法,或許並未達到預期中的閱聽量,但回想開台的初衷,「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我們充滿使命。」George與俊甫走一條教育路線,本身就存在難度,回頭看聽眾的回饋:「正確的知識才有健康的人生。」似乎閱聽數字倒也不再重要。

使命感讓《夢想食驗室》吸引想要改變食生活的人,套一句George與俊甫的玩笑話,「只要地球沒有爆炸,節目就會留下,值得被記進歷史中。」無論聽眾有沒有真正培養出一輩子可以帶著走的飲食素養,可以肯定的是,改變的種子已然在聽眾的腦海徘徊。

▲《夢想食驗室》第一季結束,聽眾受益良多,鐵粉敲碗期待第二季上線。
▲《夢想食驗室》第一季結束,聽眾受益良多,鐵粉敲碗期待第二季上線。

(文/記者蔡季伶 • 圖/《Foodie Goodie 夢想食驗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