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外國教育方式差異—來自港生的觀察

台灣的教育體系強調紀律和效率,培養學生遵從權威並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西方教育體系則更加注重學生的參與和批判性思考。(示意圖:unsplash圖庫)
台灣的教育體系強調紀律和效率,培養學生遵從權威並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西方教育體系則更加注重學生的參與和批判性思考。(示意圖:unsplash圖庫)


作為一名來自香港的在台留學生,筆者在台灣的留學期間遇到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在教育環境中。在這篇文章裡,筆者將探討台灣和外國老師對於教育學生時的方式和態度的差異。這個現象引發了筆者的思考,究竟是亞洲人的思維方式還是從小到大的教育方式導致了這種差異呢?

在修讀大一的健身選修課時,我們需要制定一個全身健身課表,並在課堂中完成,其中必須包含半小時的帶氧運動。然而,課堂時間只有1.5小時。由於筆者在香港曾經接受過健身教練課程,所以筆者認為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很難達到老師的要求,就算可以也只是為了應付老師的指示。於是我打算理性地與老師溝通,分享我的看法和困難。

然而,我卻遭遇了出乎意料的反應。老師認為筆者在挑戰他,並在其他同學面前質問為什麼他們能夠完成而我卻不能。這種態度讓我感到困惑和挫敗(或許這位老師只是個案)。相比之下,在筆者之前在澳洲上課時,當筆者提出問題時,老師會仔細聆聽並分析問題的可行性。他們會與筆者一起討論並提供解決方案,解釋為什麼他們的方法更適合當前的情況。這種互動方式讓筆者更加理解老師的考量和實際情況。

這種差異的存在可能是由於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系統所導致的。亞洲文化中,尊師重道和遵從權威是重要的價值觀。在台灣的教育體系中,老師往往被視為絕對權威,學生被期望遵從他們的指示而不做太多質疑。這種教育方式強調紀律和效率,但可能限制了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

相比之下,西方教育體系更加注重學生的參與和批判性思考。老師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與他們進行開放的討論。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思考、發現和學習。學生被視為主動參與者,而不僅僅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差異並不意味著台灣的教育方式就是錯誤的。每個教育系統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和目標。台灣的教育體系強調紀律和效率,培養學生遵從權威並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這種教育方式在某些情境下可能非常適用,例如培養學生的自律和團隊合作能力。

然而,在面對複雜問題和創新思維時,西方的教育方式可能更具優勢。它鼓勵學生提出質疑、探索和實踐,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克服這種差異,建立一個更具包容性和多元化的教育環境是至關重要的。教育者應該意識到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體系的學生可能有不同的學習風格和期望。在台灣,老師可以更加開放和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給予他們更多的自主權和參與度。同時,學生也應該學會尊重和適應當地的教育方式,並從中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這種跨文化的教育體驗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開拓眼界,增長知識,還能促進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透過尊重和欣賞不同的教育方式,我們可以共同建立一個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教育環境,讓學生能夠全面發展他們的潛能。

最後,留學台灣期間,筆者在教育環境中遇到了台灣和外國老師教育學生方式和態度的差異。這種差異可能來自於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育體系。然而,我相信通過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教育環境,使學生能夠在不同的教育方式中獲得全面的成長和發展。

作者》小蟻人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天主教領袖要求釋放黎智英  港府強烈不滿
失去了民主 香港從國際金融中心變成貪腐集中地
中國經濟衰退 「一帶一路」倡議面臨更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