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這麼亂!」讓外國客吃驚的台灣街景,我們卻醜到習慣了?

台灣街景。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台灣街景。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文/郭瓊瑩

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卻掩蓋不了公共建設混亂;即使文創產業蓬勃發展,仍無法感受環境協調。從歐洲到印尼都有專屬美感,台灣為何沒有?

曾聽過一些外國觀光客來訪台灣,一下飛機就被我們的城鄉公共環境震驚,問「怎麼這麼亂、這麼醜?」聽到這些批評,身為台灣人,心裡當然不舒服。

儘管也有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這句讚美永遠無法掩飾:台灣公共建設中,的確充滿太多不當設計、過度設計、彼此衝突的色彩與材質。

台灣並非沒有優美的自然環境。更準確地說,在一些沒有太多公共建設經費投入的窮鄉僻壤,仍保有純樸的自然之美。921地震後,各地興起一波「城鄉風貌改造運動」,期望能改變原本髒、亂、醜、擠的不良印象。

多年之後,一些地區的確有了改善,但走到一般小城鎮的公共空間,仍然到處可見制式的廣告看板、卡通打卡公仔、胡亂搭配的「色彩計劃」、不協調的指標系統……,除了眼花撩亂還是眼花撩亂。

政府雖用力高喊觀光立國,卻忘了觀光體驗是動態的。流動的觀光客分不清公私部門的空間權責界線,卻可以感受出公私部門治理實況的差異。「美感」絕對不是見仁見智的,也絕非砸錢即可速成。這些環境美學「破窗」該如何彌補,的確迫在眉睫。

美術不等於美學教育

填充上述環境美學的破窗,政府不是沒有盡力,各級學校都有美術課,社會上有各種美術才藝班,各縣市亦努力爭取預算設置美術館;民間業者也有各樣的藝廊,近年各種文創工作坊、商店如雨後春筍崛起,彩繪村、彩繪圍牆亦有樣學樣,互爭光輝,可謂熱鬧非凡。

但即使如此,我們還是很難感受到有文化厚度與廣度的環境美感。

這麼多的投入,為何好像沒有達到我們期待的效果?不要說歐洲、日本等國家,就算是印度鄉間、伊朗山區、印尼小島……,儘管未必有大型公共建設投資,卻依循著文化傳統、師法自然,依然保有美的生命力。

這似乎也證實了「美術」與「美感」教育之差異,只有技術技巧、物質文明,少了人與生活環境的互動對話,以及對自然生態的充分體認,只能剩下「移植」、「複製」的表象,卻難以萌發出令人感動的生活美感。

印度鄉間女孩樸素卻色彩和諧的裝扮;藏族少年少女頭飾與服飾的巧妙搭配;瑞士鄉間老婦人圍裙上的繡花,鄉間小餐館簡單卻乾淨硬挺的桌巾;泰國小鎮旅宿沒有大飯店的華麗桌花,但一枝新鮮的雞蛋花,卻帶出了獨特的美感與氣質;俄羅斯偏鄉的小旅店沒有金碧輝煌的室內裝飾,但潔白燙平的床單和插在瓶中的一枝金盞菊,也著實令人舒緩放鬆。

讓美感變生活必需品

當美感體驗逐漸成為生活的必需品時,不管貧富、階級,大家會重視自己的服裝配色,也會重視自家窗台、院子的景觀。當每個人對生活都有多一點堅持、多一點特色,就慢慢形成了一種民族的生活美感文化。它是如此自然、如此協調、如此不經意、如此自在。

所有細節都藏在細縫中。就拿台灣各級學校最常見的「掃地用具」風景來說吧!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不分公私立,不分明星學校或後段班,相信大家都看過掃帚、拖把隨便倚靠、晾在牆邊門邊窗台欄杆的畫面,甚至大剌剌地擺在視線焦點,也從來沒有人指出這是「不美的」、「不協調的」。

連校舍建築的設計師,好像也對這件事無感,所以從未見過什麼人為校園內的清潔用品設計出一個符合人性、實用又具美感的角落空間。然而,這樣被疏忽的空間,無所不在。

現在的學校教育多以升學為考量,學生吃便當、叫外賣,在同一張桌子上用餐,吃完隨便擦擦,下午又繼續上課,如何培養用餐的食育美感?

為了安全便利,遊戲空間都是制式化的罐頭遊具,又如何培養人際社交互動的生活美感?為了成績提升,把美術課音樂課都挪去上數學英文,又如何能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的美感?

點點滴滴的累積,正是美感教育的殺手,也因此國人對「絕美」之事物有感,但卻對「不美」之事物無感。

白鐵水塔突出屋頂、各種線纜亂七八糟、冷氣機到處外掛、衣服晾在建物正面……,這些被認為是「小細節」所以「沒關係」,醜久了自然也就麻木。

而決策者亦然,當沒有人舉報市容醜陋、都市LED光害、天際線紊亂,政府當然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市容的美感就在這些細微中逐一消蝕。

前幾日看到一個訪問節目,探討一位藝術家從事公共藝術的心路歷程。他說,「如果沒有社會影響力,藝術跟垃圾沒有什麼不同!」(Art is trash without social impact!)

公共藝術的社會責任

這句話震撼了我。今日的公共建設、公共藝術,經常成為「為建設而建設」的失格作品。尤其是設置公共藝術時,如果不是為這個空間量身訂作,只是「放置」一件作品,卻與環境沒有對話、與使用者沒有互動、與場所精神沒有呼應,那麼環境中也只是多了一件無用的垃圾而已。

美感環境營造並非一定要擺什麼、加什麼才是「有做事」,也可以用減法去除不適切的、不好的東西。美術教育未必一定要藉由有形的創作表現來傳達,如何引發生活中的五感體驗,乃至內化為一種生活態度,其實都是一個國家文化重要的部份。

看更多獨立評論文章

台灣,醜嗎?公共空間的醜,是文化價值出現了大問題!
當彩繪文化變成色彩暴力,我們還要忍受這些視覺汙染多久?
日本衛生紙教我的廁所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