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防疫從榮耀、破口走到洩洪?公衛專家邱淑媞揭三大迷思

9月開學季、中秋連假後,本土疫情又升溫,單日確診數一度衝破5萬例,BA.5變異株也開始擴散,全民再陷恐慌。國健署前署長邱淑媞一本解碼三年來台灣、各國防疫決策的新書,值得主事者借鑑。

一場世紀瘟疫,使全世界陷入無助與恐慌,也讓人注意到一個國家在面臨緊急危難時,政府的每一項決策對全體人民的影響之巨大。

即使卸下公職多年,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前署長邱淑媞仍持續針砭時政,並積極參與全球公共衛生事務。

2020年起,她陸續對政府防疫提出諍言,近期更梳理從全球到在地的經驗,振筆寫下《臺灣新冠疫情的衝擊與反思》一書,用科學方法輔以豐富圖表與數據,反覆驗證、解碼,藉此檢視各國防疫政策的優劣,提供相關主事者借鑑。

「這場超過兩年的全球磨難,是毫無機會避免的嗎?」邱淑媞認為,疫情肆虐,暴露、加深社會既存的缺陷與結構面問題,也加重不平等、對立及不信任。防疫對策的取捨,不僅是個人面對生死的哲學或態度,更是整個社會的取捨與正義。

邱淑媞的新書以三部曲鋪陳。第一部「前車之鑑」,除探討全球新冠防疫的關鍵30天,世界衛生組織(WHO)因何錯失良機、頻頻丟分,也回溯2003年的抗SARS經驗,檢視台灣當前的現狀;第二部「迎戰」,盤點此次新冠疫情的種種決策,探討台灣疫情如何從榮耀、破口到洩洪?最後則以「反思與前瞻」,為疫後重建與提振政府效能做總結。

破除全球防疫三大迷思

邱淑媞回顧,在全球疫情一開始爆發的30天,WHO的反應可謂迅速,包括立即訂出防疫指引、宣布國際重大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並在病例數指數成長之初即公告全球示警。然而,疫情仍一路失控,顯見不是沒有努力,而是在決策思惟及戰略選擇上出了大問題。

她檢視WHO與各國防疫的對話,看見三大常見迷思:

一、以醫療模式進行新冠防疫。

邱淑媞指出,新冠病兆善於隱藏,常是無症狀或看似一般疾病,病人未必會及時就醫、醫師亦容易誤診。在傳播上具無症狀傳播特性,且在潛伏期就能傳播,想要讓病毒現形,就必須勤於篩檢。

棘手的是,病毒除了能透過飛沫與接觸傳播,也會經由空氣散布,易造成超級傳播鏈,需搭配非藥物介入加以控制,無法由醫療體系執行。

這也使醫療體系在疫情下特別脆弱,成為直接(受感染)與間接(醫療崩潰)的「受害者」,猶如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純粹以醫療模式進行新冠防疫,反會害垮醫療。

「全世界醫療體系排名最佳的瑞典、英國等,皆不敵疫情,不僅國人死傷慘重、壽命倒退,甚至陷入人力短缺困境,即是明證,」邱淑媞說。

WHO面對新冠疫情,以醫療模式進行防疫。取自譚德塞臉書
WHO面對新冠疫情,以醫療模式進行防疫。取自譚德塞臉書

二、忽略法律與治理,置責任於個人。

邱淑媞分析,WHO除了誤以為各國對抗病毒最重要的是醫療,也忽略法律在傳染病防治的重要性,未嚴肅指引各國政府如何透過立法與執法,也未落實科學上證實有效的保護措施,保障相對弱勢的族群。

相反地,WHO將責任委嫁於個人,以為透過宣傳就能達到民眾行為上的配合,並認為如此即可減少傳播,暴露專業素養的不足。事實上,眾多已開發國家,民眾在疫情高漲時都知道減少外出,但新冠死亡率仍非常高。

三、健康與經濟是「魚與熊掌」或「唇齒相依」。

防疫決策者常面對困難的抉擇,擔心該不該為了健康,犧牲經濟與人民自由。於是,若非到最糟的情況,不願輕易採取高強度措施,反而錯失防疫先機,導致難以收拾。

事實證明,忌憚於傷害經濟與自由、不積極防疫,反使疫情嚴重、造成民眾裹足,傷害經濟與自由更深、更久。

可惜WHO與大多西方國家都以經濟本位思考,覺得公共衛生干預經濟與自由,「最後導致全盤皆輸,輸了卻又宣稱感染有助於群體免疫,悲劇就一再重演!」邱淑媞感慨說。

台灣從榮耀、破口到洩洪

邱淑媞將新冠疫情視為全人類共同歷經三年的「類實驗」。在同一場瘟疫下,一個地球卻呈現兩個不同世界的曲線,即採取佛系(醫療模式)或魔系(公衛模式)路線。

她以權威機構的數據比較,並引用重要期刊與WHO獨立調查委員會之報告對照,審視兩種模式的優劣與缺失,希望做為往後防疫的參考指標。

根據國際經驗顯示,魔系防疫比較能確保健康、自由與經濟三贏。

2021年疫情爆發時,人們自主防疫,台北四處宛如空城。圖為當時台北信義街頭。張智傑攝
2021年疫情爆發時,人們自主防疫,台北四處宛如空城。圖為當時台北信義街頭。張智傑攝

邱淑媞直言,台灣防疫在2020年是充滿榮耀的一年,但已嗅到意識形態的氛圍;2021發生3+11破口,在全民力挽狂瀾下清零;2022年第一季Omicron來襲,過程雖驚險,仍於3月再現本土加零,讓台灣被國際視為防疫模範生。但4月初,政府宣布進入「新台灣模式」,不僅不再清零,還堅持正常生活,導致疫情失速。

自此,台灣的新冠累積死亡數很快超車更早開放的日本、新加坡、紐西蘭,尤其是「群體免疫迷思」恐讓更多人染疫,也將面臨棘手的「長新冠」難題。

「政府在開放共存的同時,應當認知此代價,且有責任清楚告知民眾相關風險,」她沉痛呼籲。

而對於瘟疫下衍生的各種亂象,邱淑媞也以歷史紀錄與分析,檢視過去三年來,是否持續改善或原地不動,甚至狀況更惡化?至於健康與政治、經濟、環境、社會因子,是禍福相倚;與病毒共存,將產生什麼樣的瘟疫叢聚流行現象?如何超前部署跨面向的疫後重建、彌平社會傷痕?書中皆提出深入剖析。

做地球村永遠的公衛人

「民主的真諦,在於容納不同的聲音,防疫不僅是科學問題,更是政府效能問題,」邱淑媞強調,書中探討新冠疫情與防疫的政策,難免涉及決策相關主事者,但並非針對任何人。官職是一時,重點是蒼生的生死與社會的長遠發展,每個政治人物都該省思,是否在危機下有扮演好角色?做決定時是為誰著想?有無誠實告知人民將付出什麼代價?

邱淑媞在年輕時,便立志終身在公衛領域奉獻。2017年她提前退休仍未改其志,新冠疫情期間,更積極參與三個面向的國際事務,包含國際醫療體系改革、全球防疫倡議、韌性永續城鄉發展,持續貢獻公衛專業。

她自許為地球村的公衛人,盼為世界的健康與永續,找出互利共贏之路。內心祈望台灣政府能更妥善應對當前的疫情,甚至以古鑑今,如此才能在下一場可能的瘟疫降臨時,得以更從容、更嚴謹,進而造福全民。

邱淑媞 
出生:1962年
學歷:陽明醫學院醫學士、台大公衛碩士、台大流行病學博士
經歷:宜蘭縣衛生局長、台北市衛生局局長、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局長、衛福部國民健康署署長

《臺灣新冠疫情的衝擊與反思》一書,邱淑媞著,天下文化出版。
《臺灣新冠疫情的衝擊與反思》一書,邱淑媞著,天下文化出版。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康納曼團隊破解決策盲點,「雜訊」才是防疫最大破口?
台灣染疫死亡速度「全球第2快」!台大公衛專家點出防疫關鍵
疫情8千死,36%簽DNR是致死率高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