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溫如烤番薯 熱傷害激增 民眾需提高警覺

台灣各地連日來受太平洋高壓影響,氣溫持續飆高,全台高溫如同「烤番薯」。根據衛福部統計,今年6月截至23日,因熱傷害就診人次已達413人,而去年同期為517人。隨著高溫持續,民眾需提高警覺,避免熱傷害。

氣象署近日發布高溫資訊,指出各地天氣高溫炎熱,台北市、新北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花蓮縣為橙色燈號,表示有連續出現36度高溫的機率。嘉義市為黃色燈號,提醒民眾注意高溫。

氣象署指出,今年5月全台氣溫高於平均值,6月的統計尚未出爐,但6月中下旬進入梅雨季,溫度偏高。衛福部疾管署「即時疫情監測及預警系統」通報急診就醫資料顯示,今年4月因熱傷害就診231人次,相較去年同期111人次增加超過一倍。近日全台高溫炎熱,6月20日至23日共有173人次因熱傷害就診,平均每日43.2人次。

對此,台北慈濟醫院兒科加護病房主任邱馨慧表示,在高溫悶熱環境下,容易造成身體散熱機能下降,引發「熱傷害」。熱傷害進程快速,程度由輕到重依序為「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及中暑」四種。

熱傷害族群通常好發於「嬰幼兒、老年人、本身有慢性疾病或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運動員及戶外工作者」。其中0至3歲的嬰幼兒因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成熟,稍不留意就會致命,一定要多加注意。

另外,熱傷害症狀從臉部發紅、口乾舌燥開始,若未適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會演變成頭暈、反胃、尿液減少、抽筋、甚至暈厥。當孩子出現冒冷汗、手腳冰冷、意識不清及心跳加速等症狀時,即已進入熱衰竭狀態。

邱馨慧醫師強調,「熱衰竭」與「中暑」只有一線之隔。熱衰竭的特點為身體摸起來很熱,但手腳濕冷,體溫多低於40℃;中暑則皮膚發紅乾燙,體溫多高於40℃,死亡率高達三至八成。

另外,幫助舒緩熱傷害症狀,轉移到陰涼透風的環境,有空調、風扇可提升散熱效果,避免人群圍繞造成空氣悶熱不流通。在大量出汗時,適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運動飲料或含少許鹽分的冷開水是很好的選擇。但若孩子處於非清醒狀態,切勿將水倒入口中,以免造成吸入性肺炎,增加症狀嚴重性。最後是降溫處理,可用水擦拭身體、鬆脫衣物或搧風降溫,必要時送醫。

此外,衛福部也提醒,為避免熱傷害,民眾應掌握三要訣: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穿著輕便、淺色、寬鬆、透氣及抗UV的衣服,室內窗戶加裝遮光窗簾,避免陽光直射,並關掉非必要的燈和電器設備,以避免產生更多的熱,盡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空調的地方。另外,絕不可將幼童單獨留在車內,雇主需加強通風設施或採用空氣調節器,提供散熱裝置,減少熱能散發到工作間。

同時也提醒,無論活動程度如何,都應隨時補充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喝水。建議成人每天飲用6-8杯水(240ml/杯),分次小口慢慢喝,並隨活動強度、身體狀況、氣候環境等適度調整。患有疾病或經醫囑限制水量者,應遵循醫師建議。

而戶外工作者、運動員或密閉空間工作者,更要提高警覺,應隨時留意自己及身邊同事的身體狀況,適當休息並補充水分。嬰幼童及長者應避免於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或天氣炎熱時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建議行走於陰涼處,並塗抹防曬霜、戴寬邊帽及太陽眼鏡。

衛福部提醒,如出現熱傷害警訊,例如體溫升高、皮膚乾熱變紅、心跳加速,嚴重者會出現無法流汗、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甚至神智混亂、抽筋、昏迷等症狀,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等),可提供添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電解質飲料,並以最快速度就醫。

更多品觀點報導
衛福部次長林靜儀臉書發言惹爭議
十大死因有四項與呼吸道有關 台灣人新國病

看更多相關新聞
反聖嬰有發展趨勢!氣象署:夏季可能更熱 估下半年近台颱風約二~四個
全台熱成燒蕃薯!今年夏天估更熱 6月已460人熱傷害就診
全台各地飆高溫 台南全年186天超過30℃排第1
日月潭蓄水98%剩0.28公尺滿水!「神祕黑洞」緊急啟動了
被熱昏?小琉球「笑笑羊」狂喘氣 清境農場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