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大學」併「小大學」,是少子化危機的萬靈丹?

國立清華大學校景。
國立清華大學校景。

2016年4月24日,在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禮堂外,幾十位學生一字排開,其中有人拿着寫有「先溝通再投票」、「暫緩併校程序」的海報或白布條。不少學生以口罩遮住了自己的大半臉孔。

「今天的清華大學是一所窮得只剩下錢的學校!剛才校友的發言、長官的發言你們都有聽到:合併能有多少錢!校友捐了多少錢!只要有錢,你就是這個學校的主宰者。」

擴音器裏傳出領頭抗議的學生激昂的聲音,他身旁站着一位女學生,雙手舉着前校長梅貽琦的黑白照片。梅貽琦在北京和新竹兩度擔任清華大學校長,被譽為清華大學「永遠的校長」。

在近代歷史上,清華大學學生發起或參與抗議行動從來就不是新鮮事,但這次學生選擇了創立105年,同時也是台灣建校60周年的當天發起抗議,而且批判的對象是自己的學校、自己的校長。

2023至少50所大學關門或整併

引發抗議的原因是清華大學校務會議在4月12日通過了和「 新竹教育大學」的合併案,而抗議的隔天,也就是4月25日,是竹教大校務會議預訂表決同一項合併案的時間。

清大合併竹教大只是台灣近年來風起雲湧的「大學整併」中一件。受到少子化影響與虎年效應(註:傳統台灣人不喜歡在虎年生育,因此虎年新生人數通常顯著偏低),台灣高等教育生源在這一兩年間快速萎縮。根據教育部統計,新學年大專院校新生人數比上個學年大幅減少1.5萬人,而這股跌勢將一路延續到2022年。教育部更預估,2023年將有至少50所大學關門或整併。

面對可能「招不到學生」的壓力,公立大學院校在2016年前後吹起了一陣陣的合併風:台南藝術大學和成功大學合併;以醫學見長的陽明大學計畫和交通大學合併。以及新竹教育大學和清華大學的合併。

這樣的合併案有一項共同特色:大型的綜合大學合併規模較小的專業大學。例如在南藝大併成大的案子裏,據報導教育部就是認定了南藝大規模小,學生只有1500人,同時學校的評鑑、財務都不好,預估2021年就會招不到學生,因而推動這項合併案。

但也有出於學術研究和產業實務的考量,例如陽明大學校長梁賡義受訪時認為,陽明和交大合併可以讓電子產業和醫學結合,這是下一代醫學發展的趨勢。

被喻為愛情長跑十年、「喜事」就要近了的竹教大和清大,兩校校長又是怎麼衡量這樁合併案呢?

「清大與竹教大的整併案在我眼中,就像是女兒長大了交男朋友,當雙方有意結婚成家,身為父親我一方面心如刀割、一方面又不得不替她如願找到好歸宿感到高興。」

新竹教育大學校長陳惠邦

「如果我現在的身份只是教授或校友,內心絕對沒有任何一丁點意願併校;但我現在的身份是校長,為了學校未來長遠發展,我必須這麼做。」

極有可能成為新竹教育大學末代校長的陳惠邦,曾經因為反對併校,憤而辭去教育學院院長職務。如今他站在校長位階,態度卻180度大轉彎,積極促成與清華大學整併案,讓外界有如霧裏看花。

對於這樣糾結萬分的心情,他比喻:「清大與竹教大的整併案在我眼中,就像是女兒長大了交男朋友,當雙方有意結婚成家,身為父親我一方面心如刀割、一方面又不得不替她如願找到好歸宿感到高興。...

詳原文:台灣「大大學」併「小大學」,是少子化危機的萬靈丹?

其他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