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心因性猝死」近7成竟無心臟疾病!營養師提醒:不只肥胖,這4類人也要注意
編按:全球相關研究統計,心因性猝死盛行率約0.1至0.2%,推估全台每年有約2萬3000人至4萬6000人因此喪命。
前陣子因為一位年僅35歲、身體健康的知名年輕人在高強度的綜藝節目錄影中猝死,讓猝死和心血管保健成了近來非常熱門的話題。由於冬天(低溫環境)是猝死與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所以趕在氣候逐漸變冷的時節,讓我們也來認識一下這個與冬季息息相關的健康議題~猝死及心血管疾病。
認識猝死:猝死=突發、非預期性的死亡!
如果你周遭中有親友原本好好的、身體很健康,某天突然收到對方死亡的消息,那麼死亡的原因不外乎這幾種:意外(例如事故、自殺等)、急性感染引起的敗血症或器官衰竭,以及猝死。而其中,最突然的就是猝死,因為從病症出現到死亡期間一般不會超過1小時。
猝死指的是非中毒、非自殺/他殺,或意外因素所導致的死亡,一般會在出現病症後1小時內死亡(世界衛生組織對猝死的定義則是發病6小時內死亡)。換句話說,猝死是一種突發、非預期性的死亡,且因為從病症出現到死亡的時間很短,所以急救是否及時就成了患者存活的重要關鍵。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當猝死發生時,若在4分鐘內能進行CPR(心肺復甦術),8分鐘內做好AED電擊,有60~75%的機會救回患者;但若超過4分鐘才進行急救的話,存活成功率只剩下1%。
導致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心臟失能、呼吸道出問題、熱衰竭等,但7成左右的猝死和心臟有關(稱為心因性猝死),亦即大部分我們所看到的猝死例子都是因為心臟停止跳動所造成的,這也是為什麼談到猝死預防時,講的重點多半就是心血管疾病的預防。
[小百科]為什麼心臟不跳了就會導致死亡呢?
我們全身40兆的細胞的生存、生理機能的發揮需要氧氣、能量和營養素,而這些都是透過心血管系統的龐大循環網路來輸送的。如果以幫浦和水管來打比喻的話,心臟好比幫浦,血管則好比水管:心臟(幫浦)收縮把血液打出,血液順著血管(水管)把氧氣、能量和營養送至全身細胞(挨家挨戶)。因此,當這個系統出現問題,例如心臟不跳了或血管阻塞,就會造成細胞缺氧而死亡。
而如果血管阻塞、缺氧的地方是腦部,就是所謂的中風,如果阻塞的是心臟的主要血管(冠狀動脈)的話,就可能讓心肌缺氧而造成心臟損傷,甚至造成猝死。
如何預防心因性猝死?
儘管任何人都可能發生心因性猝死,但若本身已有心臟或血管方面問題的話,因為原本心臟負擔就比較大,若再遇到一些會加重心臟負荷的狀況時,就可能讓心臟因不堪負荷而罷工(心臟驟停),進而引發猝死。
下面列出了猝死與心血管健康的危險因子,大家不妨自我檢視一下,了解自己有幾個心血管相關危險因子:
猝死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
有下面狀況的人會有較高的風險,宜定期檢查了解自己的心血管健康指數,積極照顧心血管健康。
1.心臟方面問題:例如本身就有心臟病;或有心臟衰竭、心律不整、心臟肥大等問題者。
2.遺傳:有心臟病或猝死等心血管疾病相關家族史者。
3.肥胖:體重過重,特別是胖在腹部的蘋果型肥胖者。(註/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
4.健檢指數過高:健檢時三高指數,如三甘酸油酯、膽固醇、血壓和血糖指數過高;或發炎指數,如同半胱胺酸、C反應蛋白指數過高者。
5.生活方面:包括長期的身心壓力,及一些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飲酒過量、缺乏運動者。
另外,某些環境狀況會加重心臟負擔,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那根稻草。因此心血管風險指數較高者,在下述環境下時要特別留意心血管健康:
容易誘發猝死的環境因子
1.寒冷或溫度變化過大的環境:當我們處在寒冷或低溫環境下時,血管會收縮(目的是為了防止體溫流失),血管收縮會讓血壓上升;另外,低溫時身體為了要產熱,也會加重心臟的負擔…..這也是為什麼天冷或變天時,心血管疾病患者和猝死案例會增加的原因。
2. 壓力:不管是身體或心理的壓力都可能讓血壓上升,造成心臟更大的負荷…..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青壯年猝死會發生在長期壓力或過勞後。
3.高強度運動或競技性運動:在高強度運動下會讓心臟因輸出量增加而承受較大的負擔,且激烈運動還會促使血壓上升,更加重了心臟的負荷…..這也是為什麼妳或許聽過運動員也是容易發生猝死的族群。
總結來說,想要預防猝死最好的方法,就是平日即充分掌握好自己的心血管健康狀況,了解高風險環境因子,保護好心血管健康:
策略1.知己知彼~
心臟病、血管阻塞並不會有明顯症狀,而上述心血管危險因子中,包括心律不整、心臟無力,或三高、發炎等健檢指數都需要透過健康檢查才能了解。據統計,台灣心因性猝死的案例中多達2/3是發生在非心臟病患者身上,所以不管是哪個年齡層,定期健康檢查,充分了解自己的心血管健康狀況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那些很少感冒生病、外表看起來很健康的青壯年,很容易忽略健康檢查的重要性。
策略2.做好風險管理~
-如果健檢結果膽固醇、血脂(三酸甘油酯)、血壓和血糖等指數或同半胱胺酸等發炎指數過高,宜透過飲食、生活習慣的改善來將這些風險指數控制在健康範圍。特別是那些有家族史(遺傳),或個人體質問題(如心律不整等)者,更該積極處理這些風險因子。
-戒掉菸酒或盡量少喝、少抽,體重過重者最好減肥,並建議將運動納入日常生活。
-留意寒冷、激烈運動、長期壓力等對心臟的影響。例如天氣冷時做好保暖措施,避免低溫造成心臟的過度負擔;運動時宜將運動強度維持在最高心跳率的60%~80%間,並在運動前後均做好暖身,讓身體和心臟能逐漸適應運動。另外,避免讓自己長期處在高壓環境下,如長期長時間工作、休息不足,或連續多日熬夜、玩電腦等。並留意身體的警訊,當身體出現諸如呼吸急促、胸悶、胸痛、心悸、全身倦怠等身體負荷過大症狀時,馬上停止休息,不要硬撐。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呂宇真
更多良醫文章
下半身循環好,自然就變瘦!一天3分鐘,她靠「轉轉腳踝」6個月瘦15公斤
傷口擦優碘,反而好得慢!5個錯誤傷口處理方法,藥師叫你一定要改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