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學問大】穿著真「襞紮」、不要當「盤子」

1800年江戶三井吳服店景/維基
1800年江戶三井吳服店景/維基

台語被稱為古代文字,在漢藏語系中,發展歷史超過中文系統的時間,所以很多文字與生活用品有關,今天就來談一下「漢服」,或者稱「吳服」。日本的和服,語音就是「吳服」,因為日本和服最早是來自三國時代的吳國,所以稱「吳服」,三國時代的時間是東漢以後,所以基本上就是漢服。

今天來談談漢服與台語的關係,漢服分三種:農工服、士大夫服、商賈服。基本上,士大夫與商賈區分不大,手部很長,長過掌心,俗稱衣袖,但是要做田事或工匠,就必須簡單利便,因為漢服的手部很長,所以做勞動時候必須把上衣的衣袖捲起來,台語說「襞手紻」,穿衣服很整齊稱為「襞紮」,紮的意思就是把下擺腰部地方綁起來。

漢服衣袖超過手長,接近手掌的稱為「手紻」,「手紻」的地方很寬,對於士大夫或商賈,習慣在「手紻」的地方捲進去,然後編織一個內袋子,變成錢包,這個字台語叫做「手腕」。古代漢服的手腕,就是在「手紻」裡面加縫製一個暗袋,方便把錢放在暗袋,使用方便,古時候,有錢階級出門帶著錢不用錢包,而用手腕,所以形容一個人很厲害,就是好手腕。

衣袖的底部「手紻」,通常會加工,縫織花邊符號,作為貴族階級家族區別,這個地方就是「衣褾」,這個字後來也用在書籍印刷的周邊,稱為「書褾」。

古代漢服,並沒有現代發明的鈕扣,多數衣服必須用衣帶從腰部綁起來,宋朝末期以後,北邊蒙古人傳來鈕扣觀念,衣服後來改良成有右邊「鈕扣」和左邊「紐攀」,衣服前面挖洞的地方,就叫「攀」,通常左邊一整排挖八個洞,接著右邊用織布材料織成一個圓狀物,如果是女性衣服,左右要互換,右邊一整排圓狀物,稱為紐,鈕可以穿過攀,讓衣服兩邊扣起來,就是完整的穿衣習慣。

後來,形容一個人很傻氣,在商場上與人交易,或者外出購物,談論價錢,任由別人宰割,甚至任人欺詐,替人作嫁,就好像衣服的「攀」,任別人穿過來穿過去,這個「攀」字就是「盤仔」的正確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