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達賢:互動式個案教學在民族學上的運用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2018年7月,管理學大師司徒達賢在執教42年的政治大學榮退。政大企家班33,34,35屆聯手取得司徒老師的獨家專訪,分享老師的學習歷程。在「網路時代如何做學生、做老師」這題,老師提出三項互動式個案教學重點,為便於閱讀並儘量保留司徒老師幽默對答的風格,分別整理成問答式的文章如下。

互動式個案教學在民族學上的運用

司徒老師回答:
昨天我收到兩篇文章。有一位民族系的老師,他覺得如果十年前就來上個案教學法的課,他會教得更好。他說他現在把很多的資料,寫成短個案來討論,他提供兩篇給我,我看得好有興趣。一個叫盧安達,講這個非洲國家的來龍去脈,以前有圖西族、胡圖族⋯⋯後來西方列強進來之後怎麼樣把他們分化,開始打仗及屠殺的問題,兩三頁寫得很清楚,然後大家討論問題。

另一篇是中亞第四大族庫德族。他們在戰後被分到各列強不同的國家,每一個國家都有他們百分之十或二十的人民,他們的人想搞個自己的國家卻搞不起來,一直被人家利用當棋子,打來打去好可憐,每一個國家想把他們同化,他們都不肯。

以前的老師上課,就把這個複雜的歷史講給學生聽。老師可能講得很清楚,所以學生就聽聽了又怎麼樣呢?下課了,或者現在網站上也都很清楚。於是民族系的老師把這些歷史整理成兩三頁個案,讓學生從庫德族的觀點看什麼事情應該怎麼樣,裡面包括政治問題,民族學、宗教的問題等等。

對於網路興起、資訊的普及、容易取得,我覺得非常的正面。但是老師要適應。因為老師不能只是講解,老師要survive,就要自己想辦法,比較有效的辦法,應該叫做互動式的教學。

老師要有這方面的修養,才可以在同學提出不同論點,在互相debate交流的過程當中,老師自己的學問才能夠表現出來。老師可以把學生的想法中,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讓學生知道,或者讓他們去補齊。這就不是一個網路的資訊,可以處理的。

有個東西叫作”誘因”,就像剛剛講的盧安達,老師後面也列有參考書目。如果很用功的學生,為了要表在課堂上表現他對盧安達這件事的看法,他會去看書啊,他上課就來秀啊!就跟你們這些企管系的學生討論個案,你來了結果一問三不知,個案沒看、沒面子,為了要有話講,他得看啊!所以就是他有看書,他看了書之後他就來”討論”。

【專題】當代策略大師 42年榮退告白


【關於司徒達賢】
司徒達賢(1948年生),台北市人,畢業於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美國伊利諾大學企業管理碩士,之後獲得美國西北大學企業管理博士的司徒達賢,回國後從事大學教職。

因為提出專研策略與組織的策略分析專業理論,他前後獲獎無數。不僅如此,他是臺灣專研企業策略的第一位博士學者,後來更仍為台灣個案教學法的先驅,善以實務案例配合理論,訓練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並打造「政大企家班」專門培養企業家,對台灣的經濟及社會影響深遠。(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