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達賢:老師要讓學生發言,最簡單的是聆聽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圖片來源:iStockphoto)

2018年7月,管理學大師司徒達賢在執教42年的政治大學榮退。政大企家班33,34,35屆聯手取得司徒老師的獨家專訪,分享老師的學習歷程。在「網路時代如何做學生、做老師」這題,老師提出四項重點,為便於閱讀並儘量保留司徒老師幽默對答的風格,分別整理成問答式的文章如下。

老師要讓學生發言,最簡單的是聆聽

學生問:
台灣的的學生是不是比較不喜歡討論?怎麼樣讓他們覺得討論很有趣?

司徒老師回答:
討論有不有趣是老師的問題,不是學生的問題。我教的學生都是台灣的學生啊!他們都愛討論得不得了,他們不都是台灣人嗎?

老師要讓他們覺得討論很有趣,他們就會討論,不要做那個讓他們覺得沒有趣的事情。

比方說,老師很容易講:快下課了,有沒有問題?某某人,你提一個有水準的問題⋯⋯或是說某某人怎麼會提這種問題,下次想好再來,換下一位⋯⋯要打擊別人的信心太容易了,只要這一句話,學生就不敢問了!

老師要鼓勵學生發言,最簡單的事情叫作”聆聽”。就是我們「聽說讀想」要訓練學生的聆聽,但在訓練學生之前,老師有沒有聆聽呢?學生講完之後,老師有沒有很仔細地聽出學生講的道理,整理出學生的邏輯,別人聽不懂,老師得聽懂,幫學生整理出來。老師在課堂上的討論是花腦筋啊,在燃燒生命,最耗元氣了!

因為你講話有人聽,你才會想講。有些老師所謂的討論是A講得很好,那B來講看看,C也要講很好,我們來聽看看⋯⋯然後來就下課了。就每一個學生都講,但老師並沒有聽清楚他講什麼,別人也不聽他在講什麼,他也知道沒人聽他講什麼,他怎麼會想講呢?

當老師要聽得很清楚學生講什麼,例如老師說,你剛剛講的那個什麼意思啊,我沒有聽懂你再講一次。聽完之後再說,你剛剛講的是不是這樣的意思⋯⋯。因為老師的聆聽,學生才會想講,雖然一開始是有壓力的,但是他會覺得有收穫,而不是只是開口隨便講。


講創新的年代如何做學問

學生問:
現代科技變化快速,又有很多新創。就管理上來說,思考架構會不會也要調整和改變呢?教學上是否也要調整呢?

司徒老師回答:
我簡單講我的信念,不一定正確。用我們的知識來追這個世界是來不及的,我記得很清楚,二十幾年前,大陸剛剛有有點開放,很多人都去研究大陸。研究他們的制度和組織啦,結果之後這些企業全部不見了,那些問題都白研究了!電子商務也一樣。

你不要去追逐那個產業或是追逐那個商業模式,除非你在那上班。因為人生很長,你一輩子會面對好多好多變化,那產業怎麼變我們不知道,沒有人可以知道。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強化自己的學術基礎,培養思想的能力,有好的基礎,無論環境怎麼變、公司怎麼變化。

教育就是在訓練這件事情,讓學生有學術的基礎和思想的能力,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個案教學裡可能是些老個案,完全不同的行業,但個案不是要你去了解那個行業,它只是告訴你在這樣的一個情境之下,你要怎麼去做。例如庫德族的個案,我這輩子不準備做庫德族人,那我就不唸嗎?它的重點是要讓你知道那個事實,從那樣一個奇怪的歷史當中,分析後得到什麼樣的教訓?那你以後到任何環境裡面,你會知道如何去適應。

【專題】當代策略大師 42年榮退告白


【關於司徒達賢】
司徒達賢(1948年生),台北市人,畢業於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系、美國伊利諾大學企業管理碩士,之後獲得美國西北大學企業管理博士的司徒達賢,回國後從事大學教職。

因為提出專研策略與組織的策略分析專業理論,他前後獲獎無數。不僅如此,他是臺灣專研企業策略的第一位博士學者,後來更仍為台灣個案教學法的先驅,善以實務案例配合理論,訓練學生批判思考能力,並打造「政大企家班」專門培養企業家,對台灣的經濟及社會影響深遠。(資料來源: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