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真心話2》收集廚餘做堆肥 黃育徵不當大老闆:只要達到這目標就值得了
「在台灣,有誰在想長遠的事?」循環台灣基金會董事長黃育徵直言,「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大家很短視,希望馬上獲利,企業把利益私有化,外部成本公有化;企業賺了錢,提撥部分盈餘做企業社會責任(CSR),但再多的CSR也無法彌補企業應負擔的外部成本,因為環境被破壞之後,下一代受害。」
黃育徵曾擔任台橡董事長兼執行長、台糖董事長,推動循環經濟迄今約10年,為循環經濟在台灣的推手。他指出,「荷蘭明定2050年要達到完全循環經濟,所有原物料都要循環使用,歐盟、聯合國將循環經濟做為減緩氣候變遷的重要政策。台灣欠缺天然資源,也沒有龐大市場,應及時導入循環經濟,發展產品服務化商業模式。」
「跨國企業貿易可從產品買賣改為服務導向」
「全球貿易也在利益私有化,外部成本公有化的思維下運作。」黃育徵指出,跨國企業間的貿易可以從「產品買賣」改為「服務導向」,將短期一次性買賣擴大為長期的「循環合作」。循環合作可以成為國際經貿談判討論的主題,引導主要貿易夥伴進行循環合作對話。
近期有關環境、社會、治理(ESG)的議題成為顯學,但黃育徵認為,ESG不是萬靈丹,必須進一步改變商業模式,才能翻轉代工宿命。他舉例說,從品牌商的角度來看,如果競爭的4家公司都有做到ESG,但品牌商下訂單時可能還是選擇價格最低者。
黃育徵(右)與麥克阿瑟基金會創辦人艾倫.麥克阿瑟(Ellen MacArthur)(左)合影。(黃育徵提供)
被視為台灣「唐吉訶德」 他反駁:人生要創造價值
在傳統企業家眼中,黃育徵有如台灣的「唐吉訶德」,對此,他反駁說,「人生要創造價值,如果我所談的都是迎合大家的說法,那就沒有太大價值。」
黃育徵出生於桃園小康之家,父母親很重視教育,15歲就被送到美國讀書,先後取得賓夕凡尼亞大學化學系學士、華頓商學院企管碩士。畢業後曾任職艾克森石油公司、美國博思艾倫顧問公司。
「我在美國讀書,學費都是自己打工賺來的。」黃育徵說,自己從16歲開始就利用課餘時間幫鄰居剪草,賺取學費。研究所畢業後,擔任顧問,經常出差,工作極為忙碌,薪水是台灣的數倍,但是他就是想回台灣。因為,台灣才是他的家。
30歲返台創業 「台灣才是我的家」
黃育徵感性地說,「在美國的時候,屬於過客心態,雖然很關心美國發生的新聞事件,但不會因此掉眼淚;台灣則不一樣,台灣是我的家,我會為台灣發生的事情掉眼淚。」
1985年,黃育徵30歲返台創業,開辦新德企管顧問公司,辦公室就在自己家裡。他記得,創業初期,一切從簡,當時每接一個案子,才有錢買一件家具,例如一張桌子,一張椅子。後來黃育徵進入台橡公司擔任董事長兼執行長,因此結束新德企管顧問公司18年的業務。
黃育徵52歲那年離開台橡,他說,「經營企業除了關注每股盈餘(EPS)和股價之外,人生應該還有好多事要做。」
來自加拿大的台灣女婿、臨海農場主人劉力學,對黃育徵影響很大。黃育徵向他請益如何收集廚餘做成堆肥,兩人曾在清晨5時左右去內湖的大賣場收集廚餘。後來黃育徵成立台灣廚餘資源化協會,在社區、學校推廣如何將廚餘變成堆肥。
黃育徵成立台灣廚餘資源化協會,與臨海農場主人劉力學一起做堆肥。(黃育徵提供)
「只要能影響幾個人做出改變 就值得了」
離開台橡之後,黃育徵曾赴不丹參加第一屆「藍色經濟論壇」,這是由比利時企業家、經濟學家和暢銷書《藍色經濟》作者剛特.鮑利(Gunter Pauli)所發起。他也參加由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所舉行的「循環經濟國際論壇」,了解循環經濟的理論與實務。2015年,黃育徵成立循環台灣基金會,在台灣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理念。
黃育徵(左)與《藍色經濟》作者鮑利(Gunter Pauli)(右)合影。(黃育徵提供)
從石油分析師轉型成為循環經濟的推手,黃育徵說,「一路走來,如果有挫折,這是在意料之中。不過,最近參加會議,有一位房地產仲介公司董事長拿出4年前出版的《循環經濟》要我簽名,讓我很感動。只要能夠影響幾個人的想法,做出改變,這就值得了。」
黃育徵強調,「循環經濟是台灣可以將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場域,運用長年累積的完整供應鏈基礎、研發創新能力,讓台灣人走出自立、自信、自主的空間。」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名人真心話1》台灣製造業者反轉代工宿命 黃育徵指引「換腦袋」新方向
相關報導》 重磅專訪1》90%住客進不來,晶華照奪全球飯店獲利王,全因潘思亮做了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