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佐使」是最佳整合工具!中西醫整合治療是整合醫學的極致表現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 2018 年通過將中醫列為正規醫療、主流醫療之一,台灣也早承認中醫,健保也有給付中醫藥費用,尤其是新冠疫情時「清冠一號」扮演了重要角色,也讓越來越多人接受中醫、使用中醫、相信中醫。
西醫強項在於處理緊急外科手術和急症,中醫則是能採行預防醫學提高免疫力防止疾病發生。如何讓中西醫各擅其長又能相輔相成,讓治療效果更好,病人恢復得更快,是中西醫努力和整合的共同目標。
診斷和治療 「君臣佐使」是最好的整合工具
不管是中西醫合治、中西醫合療或是中西醫聯合門診,中醫和西醫到底怎麼一起治療?如何搭配呢?陽明交通大學傳統醫藥研究所教授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前院長許中華以「君、臣、佐、使」 4 個字來說明。
君臣佐使是《內經》中的中醫藥處方原則,「主病謂之君,佐君謂之臣,應臣之謂佐」的病人組方概念和處方用藥規則。簡單的來說,「君藥」是指方劑中首要藥方,「臣藥」是輔助君藥治療主病,「佐藥」是指協助君、臣藥加強,「使藥」則是引導諸藥達到病變所在部位的引經藥(發揮治療效果)或調和藥(調和諸藥)。若將這個概念以更大範圍、更宏觀的角度來看,不僅能適用在中藥的調配上,廣義上更能擴及到中、西醫的診斷和治療上。
許中華進一步指出,每個人生病狀況不同,病因也有異,透過「君臣佐使」立體、全面的調和概念,找出最重要的致病原因,將其分為主、次原因,再予以治療。診斷之後透過中醫和西醫的「整合治療」來醫治病人,當兩者整合越成功,療效也越好,病人自然能擺脫疾病、回復健康。
由此看來,「君臣佐使」是一個最好的整合工具,將中、西醫一起納入治療中,提供病人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療,達到全人治療、全程治療、整合治療。過程中的每一個層次都能用「君臣佐使」的視野來觀察疾病、擬定療法,讓中西醫得以相輔相成「藥達病所」。
中西醫結合模式多元 「藥達病所」是關鍵
過去,大家都認為中醫是用於養生保健,但,越來越多臨床實證發現,中醫也能用於治療癌症、慢性病、急重症等,且與西醫聯手,幫助改善西醫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讓病人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品質。
現在,中西醫可以一起診療,形式上可以是中醫和西醫就在隔壁診間,先向其中一位醫師掛號看診後,再轉至隔壁看診;還有一種方式是中西醫師就在同一診間看診,能迅速的對病人提出合適處方,中藥和西藥處方也能相輔相成、互不排斥,甚至只需透過針灸等療法即可,不須服藥。不管是哪種型式的看診,中西醫都能在醫治過程中各擅其長、相互融合的「共治病人」。
到底在治療上孰先孰後、誰主誰輔?「先西後中」、「先中後西」還是「中西合參」,其結合模式是許多民眾共同的問題。許中華教授表示,若以「君臣佐使」的概念來整合中西醫,就能找到最合適的方法了。
「先西後中」就是以西醫為主、中醫為輔,像是心臟病、需要開刀的疾病;以股骨骨折為例,西醫開刀(君)後中醫止痛(臣),再施以復健、減少副作用(佐)。「先中後西」則是以中醫為主,像是慢性病、平和的疾病;以過敏性鼻炎為例,先以中醫治療(君),急性發作期則採西醫抗生素治療(臣),平時再以中醫調理(佐);至於「中西合參」,則是同一時間中西醫同時治療。
許中華也強調,不管先後、主次或一同時,只要是對病人有益的都是好的醫療。
許中華更提醒,其實「整合」也並不單是醫師工作,病人也該主動參與,除了配合中西藥物治療之外,個人作息、飲食內容、運動習慣等,這些資訊都是「整合治療」的一部分,應提供給醫師,作為處方、治療時的參考。
「治未病」於亞健康時 中醫在預防醫學上扮演要角
許中華提到,中醫對國人健康的照顧就是「治未病」,若能在未發展成疾病前提早預防,或是健康有問題但還不嚴重的「亞健康」階段就能透過中醫調理來改善健康,避免癌症等 10 大死因發生,中醫能扮演好健康的照護角色。
透過中醫調養來防病,也是「預防醫學」的核心觀念與重點。西醫為「攻」、中醫為「守」,兩者搭配發揮最大功效。而中醫所強調的「扶正祛邪」,扶正得以增強免疫力,驅邪才能消除致病原因,透過中西醫的整合治療更能生效。
許中華認為,整合也不單只是中醫和西醫之間的搭配調和,只要是對病人有利的都能納入整合,像是運動、飲食等等,重點在於整合工具和思考邏輯的學習與善用。他特別提醒,不管是中醫師或西醫師都該「謙卑」,聽取病人意見,包容各種治療方法,給予病人最適切的治療,並以「君臣佐使」作為最佳工具治療,讓疾病得以緩解、病人身體恢復,那也才是全民之福。
文 、編輯 / 賴以玲 圖 / 楊紹楚
更多Heho健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