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淡如AI繪圖惹議,Midjourney有多強大?

國內知名作家吳淡如,週日(12日)在網上秀出個人繪圖,被網友質疑是AI繪圖。隨後吳淡如坦承使用MidJourney,但認為並無不妥,反呼籲用它才跟得上時代。其實,美國近期還發生有人以Midjourney來做圖參賽風波。到底Midjourney是什麼?它的能耐可取代人類嗎? 

到底Midjourney多強大?用這類工具來繪圖,能稱作自己的作品嗎?是否更有爭議?其實,美國就發生過有人用Midjourney創作甚至拿去參賽獲獎的風波。

Midjourney創作拿去得獎、美國曾發生

這位得獎者的名字叫做 Jason Allen,他是遊戲公司 Incarnate Games 的執行長暨董事長,熱衷於以人工智慧生成圖像工具 Midjourney 作畫。他在今年八月時,以「太空歌劇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在美國科羅拉多州 Fine Arts Exhibition 的數位藝術(digital arts category)奪得首獎。

只要輸入文字提示(prompt),Midjourney 就會生成以相關關鍵字組合而成的圖像,因為輸出的圖像品質甚佳,已經在藝術界引發熱議。隨著產出的表現益發進步,有人認為它能夠補上特定產業的缺口,例如動畫、遊戲等需要大量圖像的產業。

不公平競爭?當事人:我有做到揭露

根據 Jason Allen在 Midjourney 的 Discord 頻道中的自述,他用 Midjourney 陸續產出一百多張圖像,並且耗時數週,仔細調校關鍵字以及產出的成果,最後從中取出三張最滿意的作品。Jason利用其他人工智慧驅動的軟體提高作品的解析度,或調整「畫作」,例如Photoshop。

Jason Allen 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好消息後,馬上在社群間引發批判,也有知名外媒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採訪他。Discord 中有人質疑,是否誠實揭露自己的作品是透過人工智慧生成?最主要的爭論重點在於,Midjourney 所產生的作品並非憑空出現,而是仰賴前人的畫作,經過無數訓練與學習的過程,機器才能掌握創作的能力。

也就是說,Jason Allen的對手等於要跟藝術史上的所有偉大作品競技,從這個角度看來,是一場不公平的競爭。

不過,針對上述疑點,Jason Allen 強調,他有在作品中註明畫像是透過 Midjourney 產生,他也反擊,認為自己不用向評審解釋 Midjourney 背後的運作流程。他更反問,「只是為了澄清,就得向人仔細地解釋創作過程,這對藝術家來說是普遍的事情嗎?」

Jason Allen 以 Midjourney 產出的其他作品。翻攝 Jason Allen 在 Midjourney Discord 頻道中的留言
Jason Allen 以 Midjourney 產出的其他作品。翻攝 Jason Allen 在 Midjourney Discord 頻道中的留言

針對 Jason Allen 得獎,臺東大學數位媒體與文教產業學系助理教授蔡韋德表示,「當人類創作的靈魂與機器綁在一起的時候,到底人是機器?還是機器是人?」蔡韋德曾經利用 Midjourney 設計招生海報,平常也會在社群中分享作品。

因為 Midjourney 已經被部分設計師採用,也有學校老師引進課程,他表示「台灣是工程師文化,我遇到許多回饋大都是『這個工具』你會用,別人也會用,當你的Prompt被知道的時候,也會產出跟你風格一樣的作品,那麼你的變現方式是什麼?商業模式是什麼?當然這些問題也很重要。我關注的不僅是工具,而是在設計領域中產生的社會影響與價值是什麼。」

機器騙過觀眾,讓人誤以為音樂是巴哈創作

隨著人工智慧的進展,被機器取代的擔憂越發加深。會計師、律師助理、校對、收銀人員等等,只要工作牽涉到重複、可預測性,就可能面臨危機。不過,人類的創造力,一直被認為是機器無法輕易超越的聖杯。然而,就像 Jason Allen 的作品得獎一樣,在其他領域,人類正被超越!

科技趨勢作家史坦能(Christopher Steiner)的作品《演算法統治世界》中,就提了一個音樂界的例子。書中提到,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的教授科普(David Cope)熱衷於以演算法創作古典音樂,但也招來同僚的憤恨與不滿。

然而,科普不是什麼致力於用人工智慧摧毀音樂的科學怪人,小時候的他很喜歡柴可夫斯基,大學和研究所也攻讀作曲,畢業後擔任音樂相關教職。

在撰寫當代音樂著作時,他規劃了個電腦音樂的章節,但因為不瞭解相關領域,為此自學當時熱門的程式語言。雖然花費大量時間模仿古典音樂泰斗的創作,但科普打造的系統所「創作」的曲子始終缺乏生命力。

左思右想後,他才發現原來問題出在演算法太遵守規則,沒有人類作曲家打破常規的出其不意,才會如此平庸。

有此領悟後,科普著手改編演算法,加入隨機性之後發展新曲目,實地演奏作品後大受好評。不知情者聽得如癡如醉,但科普揭露真相後,卻開始謾罵他。最為諷刺的是一次比賽:聽眾從三件作品中票選出一件巴哈本人的作品,以及一件電腦創作的作品,候選作品包含科普系統的創作、專家研究巴哈作品後之創作,音樂家巴哈本人的創作。最終投票結果,聽眾認為科普的作品是巴哈原作,而人類專家的創作應該是機器所作。

《演算法統治世界》書中提到,科普以演算法創造古典音樂,甚至出了專輯。曾子軒攝
《演算法統治世界》書中提到,科普以演算法創造古典音樂,甚至出了專輯。曾子軒攝

人類與機器的界線逐漸模糊,獨特性在哪?

無論是科普的演算法音樂創作,或是 Jason Allen 的得獎,都反映出共通的問題:若從此無法分辨人類和機器的差別,那麼,人類的創作還有什麼獨特價值?

AI正在無限趨近人類的思考模式,不斷學習如何更像人腦。我們唯一能跟他們競爭的,就是『人性』。我們必須永遠比機器『更有人性』。

針對這點,Midjourney AI 台灣社群參與者、平面設計師郭冠佑強調,「機器能幫我們代勞幾乎任何事,唯有『選擇』與「發現意義』,還是得靠人類的自由意志。既然機器、AI正在無限趨近人類的思考模式,不斷學習如何更像人腦。我們唯一能跟他們競爭的,就是『人性』。我們必須永遠比機器『更有人性』。」

在 Discord 頻道中,也出現了類似的討論。有人提到,當年出現照相技術時,藝術家們也開始擔心是否會被取代,因為相機所捕捉的畫面無比真實,能夠輕易地抵過畫家數十年的苦練。然而,那麼多年下來,藝術家還是存活下來了。

面對更強大、更有力量的技術,所有人都會面臨衝擊,但就如同郭冠佑所說,「只要你能生存下來,你一定會變得更強大、更獨特,『更有人性』。這個未來既讓人感到興奮,又戰慄。對吧?」

Jason Allen 以 Midjourney 產出的其他作品。翻攝 Jason Allen 在 Midjourney Discord 頻道中的留言
Jason Allen 以 Midjourney 產出的其他作品。翻攝 Jason Allen 在 Midjourney Discord 頻道中的留言

更多精采報導,歡迎加入《遠見》 Line官方帳號

加入遠見雜誌LINE好友,接收更多好文章!

看更多遠見雜誌文章:
情人節/一見鍾情是真的!科學家解謎:AI可複製愛情
微軟勝谷歌!Bing+ChatGPT實測更強?
ChatGPT成資安與網路犯罪漏洞,歐盟擬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