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演茂禪修心得】到底哪一個才是我?

總護演揚法師一開始,就引用了宋朝蘇軾廬山三會的故事。
廬山,如此雄奇,卻在雲霧中隱藏着自己。彷彿每一個角度都展現了自我,卻都只是片面,不是真實。
不識廬山真面目
不同的層次,不同的角度,所見所感受到的,都不會相同。即使當下感受再真實,也都不是全貌。人在迷霧中,是看不清真相的。只有放下觀念執著,才能突破局限;放下自我,才能看見真我!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
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深奧、複雜、神秘的東西,常常卻存在於淺顯、簡單、平常的事物中。拋開自己對複雜和簡單所固有的觀念,用心去體會,往往就能接近事物的真相。明白最遠的,就在最初的起點;高深的,就在低淺之中。
第一會:一體同心
由學長帶頭,每個人的手,搭在前一個人的肩膀上,用口罩蒙上眼睛,全部合起來變成一條龍。龍悠遊在雲霧之中。感覺前後的身心狀態,和前後同步,往內看自己的心念,同時感受對方,手搭在對方的肩上。眼睛閉上感受隊伍的流動。
身體碰到東西的時候,會擔心跌倒嗎? 
在感受的過程中,覺知自己的情緒變化,只能完全相信學長龍頭。每一條龍的個性都不相同,有些是安詳的,有一些是翻騰的。 
第二會: 一體多心
自己有很多不同的面向。 面對不同的對象,自己會有不同的角色和立場。 比如說,在工作中面對主管和同事,在家庭中面對同修和兒女。在生命過程中,面對不同的對象,往內去認識自己。自己有一種個性和面向,表現出不同的生命體驗。在書寫和表達的的時候,情緒內心的糾葛不同,文字語言呈現出來的感覺就不一樣。 通常不會發現自己一直在講我。凡事表達不在我的角度,情緒就不同。
這麼多角色的我, 那到底哪個是我?
在打坐時冒出來的情緒?
我是習慣,習慣是我,體驗被習慣堆疊而成的自己。每個人的當下,都是由過去的每一天,每個選擇,每個行動,加總起來的結果。
總護法師先自我表露,白紙上寫了很多個「我」。
寫字,其實是在描繪一個有結構、有美感的線性圖案,這個圖案的描繪過程,也是人的內心活動過程,能夠反應人的心理狀態,並且與性格特點相呼應。
第一次寫出來的「我」,常常是小學一二年級所學到的,那個正常習性筆順的「我」。後來寫的「我」,都少了一點,但它們已經都不像「我」,像是在「找」, 甚至變成人形的圖畫,在和外境拉扯。
到底哪一個才是我?
法師接著要我們在空白的紙上,寫出10個我的角色和相互之間的關聯。
想寫出我,但就是完全沒頭緒該從哪裡開始。
腦袋裡的空白,竟然毫不遮掩地,全然映現在眼前的白紙上。
我? 這個人?
回過神來,才慢慢地從菩薩行者精神,身份,價值觀,能力,身心狀態,行為,和所處的環境,由高而低慢慢的寫下來。其實就是寫出自己依報正報的「三世間」,也就是「國土世間」、「眾生世間」、「五陰世間」三種世間。
等大家都寫好了,法師要大家開始介紹我,給旁邊的同學聽。只是在說明介紹的時候,不可以說「我」這個字。聽的同學是一個聆聽者的角色,不回話。
覺察自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的過程,似乎是卡卡的。這樣用第三視角的練習,讓大家更認識自己,便會減少生活中卡住,或者打結的機會,比較不容易碰到特定事情,就被勾起情緒和一連串的習慣性反應。
總護法師做總結:

發現自己的習慣不向外攀緣
向內觀察自己更多的細節
不受外境影響
不再追逐前念

不識廬山真面目
世間最大的煩惱,其實是來自於沒有辦法降伏自己的習氣和煩惱。因為看不清楚自己在做什麼,煩惱的對象種類內容都不一樣。
一切愛憎,皆由我障。
逐境心生。--我箴 憨山老人夢遊集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
此心無始以來,當體便是。 --黃檗傳心法要
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我箴 憨山老人夢遊集 
一切愛憎。皆由我障。我障若空。光明無量。逐境心生。隨情動念。心境兩忘。物我無辨。物無妍丑。由我是非。我心不起。彼物何為。動靜等觀。貴賤一視。凡聖齊平。名不思議。
黃檗傳心法要 
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蹤跡對待,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測度,惟此一心即是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