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祥輝:李光耀就是一個小人物

 

從「拒絕聯考的小子」,到投身黨外運動、政治公關,再到近年書寫的「歐洲三部曲」、「亞洲三部曲」,不同世代的讀者,都對吳祥輝有不一樣的認識。

 

吳祥輝說,一開始會寫歐洲三部曲的理由,是他認為芬蘭、愛爾蘭、挪威這三個歐洲國家與台灣在某些方面,「歷史命運其實都滿相似的,台灣並沒有那麼特殊。」他認為,在歷史、地理、經濟各方面,透過中、日、韓這些國家做載體,再去敘述他的世界觀、文明觀、歷史觀,讀者比較容易接受。

 

以下是吳祥輝的專訪:

 

問:你之前寫了芬蘭、愛爾蘭、挪威的「歐洲三部曲」,最近又寫了中國、日本、韓國的「亞洲三部曲」,那可以告訴我們下一本書的主題嗎?

 

答:要寫美國。我認為真正影響台灣,或說亞洲最美國化的國家就是台灣。我之前寫了歐洲三部曲、亞洲三部曲,所以可能美國也是三部曲,因為它太大。我大概讀過了美國相關的政治人物傳記,從開國元勳到歷代的總統傳記我全都讀過了,但這樣也不夠,像是中南美、加拿大都跟它有關係,一定要讀。

 

問:有最喜歡的人物嗎?

 

答:現在還是會比較喜歡早期美國開國元勳的風範吧。我個人覺得最有意思的就是亞當斯跟傑佛遜,他們兩個在理念上完全不相容,到死都還要競爭誰活得比較久。

 

問:為什麼會想寫美國?

 

答:因為它是一個新的國家,新的國家的優勢是比較沒有包袱,相對來說這也是台灣的優勢。

 

問:什麼是台灣的優勢?

 

答:像美國的歷史只有200多年而已,那台灣要說哪時真正開始「建國」,我是可以接受各種不同的說法,像說從蔣介石開始我也可以同意,我可以接受像蔣介石是台 灣獨立之父,從他開始台灣才跟中國完全分隔;要說蔣經國是台灣獨立之父,我也可以接受。從他之後,真正放棄反攻大陸。要說李登輝是台灣獨立之父我也可以同意,從他開始台灣人民選出自己的總統。如果要講台灣還沒有獨立,我也可以接受,它還在懷胎,所以國家就充滿了各種可能性,但它的前提是不能有太多的包袱。

 

問:你說台灣和美國都是歷史比較短的國家,所以是希望台灣可以從美國學到什麼東西嗎?

 

答:應該是說,美國之所以能夠成為美國,其中一個條件就是它擺脫了歐洲的包袱,如果中國大陸沒有給台灣包袱,那台灣是不是更好發展?因為在我們這代斷層剛好是世界變化最大的階段,二次大戰新的思潮起來了,可是台灣是在一個封閉、戒嚴的狀態,那相對在思想上我們算是最封閉、最落後的一代。

 

問:什麼是台灣的根?要跳脫藍綠說法

 

答:在日本統治的時期雖然把台灣人當二等國民,可是台灣人接受到的是日本的思想,日本是全亞洲最先進的國家,所以台灣那時候當然是在進步的,可是二次大戰之後世界都在開放,台灣卻在封閉,所以我們這代是最不幸的。台灣人必須要從自我理解、重新理解這個世界,才會建立自己的根,所謂的根不是像泛藍的說法,說中國是我們的根,也不像泛綠的說台灣是我們的根,我們要有自己的說法。

 

問:有點好奇的是,同樣位在亞洲的新加坡,很常拿來跟台灣比較,有想過要寫新加坡的書嗎?

 

答:其實很多人叫我寫新加坡,可是我為什麼要去寫?對我來講,李光耀是一個二流人物,只不過是英國在那交通要徑的代理人。如果要拿新加坡的數據來比,就要拿台北市的數據跟它比,要不就是新北市加台北市,而不是拿總體的台灣來比。而且新加坡它的位置是必經之處,只要不太笨誰都可以做得很好。

 

問:所以你覺得它只是比較得天獨厚嗎?

 

答:對,至少我一方面是文學底子的人,另一方面我是走過台灣民主政治之路的人,所以我一見到新加坡、一聞到那個味道就受不了了。我要強調,這些都是很初步的一個結論,但是如果真的要去寫它的時候,那我必須把自己的印象先擱在一邊,要很全面地去了解這一個國家。

 

問:你現在除了寫作以外,也有在經營臉書,你臉書上的網友通常也是你的讀者嗎?

 

答:這我倒認為不至於,因為我認為我的讀者,在我的臉書上出現的比例非常低。

 

問:為什麼會這樣覺得?

 

答:因為我臉書上的表達,就像我講話一樣,像在聊天,對的也說、不對的也說;但我的書當然不一樣,有經過很仔細的修飾、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比較不容易造成誤解,所以氣質也不一樣。在臉書上我表現的是比較有親和力、比較犀利的角色。

 

問:為什麼會在粉絲團採取跟書上不一樣的表達方式?

 

答:因為臉書雖然是用書寫的形式在表達,但它是即時反應,想說什麼就說什麼 ,基本上還是「口語思考」。可是寫作是「文字思考」,經過很仔細的沉澱。

 

問:你的粉絲團都是自己經營的嗎?

 

答:不管是私訊還是公開的留言,都是我立即回,所以可能網友剛留完,我十秒鐘以後就回了,對方會嚇到,而且真的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回的。

 

問:你是用什麼樣的態度在經營臉書社群?

 

答:我有幾個地方跟別人不太一樣,像是當我想聽意見的時候,會丟個問題上去,通常大多數人是利用臉書來表達意見,可是對我來說,聽別人意見是我上臉書的重要理由之一。

 

首圖來源:吳祥輝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