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自揚》我是台灣平埔人

呂自揚》我是台灣平埔人
呂自揚》我是台灣平埔人

【愛傳媒呂自揚專欄】我是在清代高雄大崗山後平埔族領域長大的月世界在地人。多年前,我到內門木柵新港社和大傑顛社探訪,寫了一首內門平埔族詩:

祖先原住西海邊,幾代遷徙到內門;

日籍寫熟寫漢姓,我是台灣平埔人。

2017年8月17日行政院修正通過增列「平埔原住民身分」草案。

臺南的平埔族西拉雅族人,曾打族名正名行政訴訟,被判決敗訴。這是很奇怪的事。行政上任何作為,皆不能改變種族血統的事實。後來的釋憲案之言詞辯論,最近才舉行。

1603年1月(明萬30年12月),明福建人陳第隨沈有容軍隊追剿倭寇,到當時稱為東番的大員今台南。回去後撰〈東番記〉,記載臺灣西南部沿海的大員、堯港、打狗嶼、小淡水等海港附近平原,皆居住有大小番社原住民。

1624年至1661年,荷蘭文獻記載福爾摩沙全島,皆有原住民村社。1650年共有315社受荷蘭統治。大員附近住有新港、蕭壟、麻豆、大目降、目加溜灣等五社。新港社在今新市。

1686年,滿清康熙25年,臺灣首任知府蔣毓英修第一本《臺灣府志》,在〈坊里〉中記載諸羅縣轄四里三十四社。有新港、麻豆、蕭壟、、、等社,也記載「大傑顛社,離府治八十里。」坊里番社皆沿用鄭氏時的名稱。

1721年康熙60年,羅漢門鴨母王朱一貴反清稱王,事件平定後,來台巡察的黃叔璥著《臺海使槎錄》,記載康熙時「羅漢內門、外門田,皆大傑顛社地也。」大傑顛社後來改屬台灣縣,不是鳳山縣。羅漢內、外門為今高雄市內門、旗山。

1758年乾隆23年,清廷命原住民社番薙髮和改漢姓,有的改成漢人未有的漢字新姓。

1770年乾隆35年,臺灣縣有一貼於羅漢門三重埔的公告,記載乾隆34年,有新港社土目大里橈、大里觀、機振芳等,率族人助官兵剿黃教之亂有功,獲許在三重埔設柵禦匪,開闢種作。在今內門木柵。

荷蘭時原居台南海邊的新港社,後來往東邊山區遷徙,乾隆34年遷到木柵的新港社後代,現仍在此居住。今內門舊木柵,有一1801年嘉慶六年的戴裡腦古墓,墓碑寫著「皇清誥贈六品騎尉戴府君之墓」,還寫著祖居地「新港」,是新港社人。戴裡腦即乾隆35年公告之新港社土目大里橈(與戴裡腦同音)的正式漢名。戴裡腦的後裔仍住在墓前民宅。

歷經鄭氏、清代統治,原住臺灣南北沿海平埔的原住民,皆往鄰近山區遷徙,西部平埔原住民也有遠遷台東花蓮的。

日本時代調查戶口,平埔原住民的戶籍簿 「種族」欄,皆寫「熟」,稱為 「熟番」。內門木柵、溝坪的新港社和大傑巔社人,「種族」欄都寫著「熟」。內門有很多力、月、車、東、機、買等新姓的家族,都是新港社和大傑顛社人。

內門木柵原住民,是祖先從台南海邊遷來,留有文獻可考的新港社平埔族。

筆者曾到內門木柵探訪,認識一位姓「力」的女士和她一對姓「月」的兒女。他們是原來居住台南海邊平原,後來遷徙到內門的平埔族新港社後代。

作者為作家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