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者:王愷中國美術協會榮譽理事長。
作者:王愷中國美術協會榮譽理事長。

▲作者:王愷中國美術協會榮譽理事長。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出自唐代文學家、詩人杜牧所作的七言絕句《清明》。借問:請問。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詩作背景

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

這首詩首見於南宋初年《錦繡萬花谷》註明出唐詩,後依次見於《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託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江南通志》載: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經過金陵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

杜牧(八○三至約八五二年),唐朝詩人。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佑孫。大和二年進士,曾為江西觀察使、宣歙觀察使沈傳師和淮南節度使牛僧孺的幕僚,歷任監察御史,黃、池、睦諸州刺史,後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其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後人稱杜甫為「老杜」,稱其為「小杜」。又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其中詩四卷。又有宋人補編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別集》各一卷。《全唐詩》收杜牧詩八卷。(新、舊《唐書》本傳、《唐才子傳》卷六)

詩詞原文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逐句釋義

清明時節細雨紛紛,(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情悲傷。借問哪裡有酒家?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雨紛紛:指細雨紛紛。舊俗寒食節禁火,其時所下的雨叫「潑火雨」,也叫「清明雨」,一般都是細雨。

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形容哀傷,愁苦。

作品賞析

這首詩描寫清明春雨中情景,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為傳誦。第一句交代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淒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清明節,在古代風俗中,有家人團聚,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可是詩中的「行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淒涼的,再加上細雨紛紛,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於是,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一片杏花林。詩的結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不管」了。他把這些都付與讀者的想象,為讀者開拓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拓展閱讀,「詩歌常識」

七言絕句,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七絕,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詩體起源於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定型、成熟于唐代。代表作品有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