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作者:李錦財,從事膠彩畫創作、教學,以及繪具研發數十載。「岩彩企業社」負責人,現任臺灣膠彩畫協會監事、臺北市膠彩畫綠水畫會理事、桃園美術教育學會榮譽理事長,創作曾入選台陽美展與南瀛美展,並於第44屆(一九八九年)至52屆(一九九七)「臺灣省美術展覽會」中,連續九年獲獎。作品典藏於桃園縣立文化中心、桃園市公所、桃園美術館、長流美術館、國父紀念館等藝文與私人機構。
作者:李錦財,從事膠彩畫創作、教學,以及繪具研發數十載。「岩彩企業社」負責人,現任臺灣膠彩畫協會監事、臺北市膠彩畫綠水畫會理事、桃園美術教育學會榮譽理事長,創作曾入選台陽美展與南瀛美展,並於第44屆(一九八九年)至52屆(一九九七)「臺灣省美術展覽會」中,連續九年獲獎。作品典藏於桃園縣立文化中心、桃園市公所、桃園美術館、長流美術館、國父紀念館等藝文與私人機構。

▲作者:李錦財,從事膠彩畫創作、教學,以及繪具研發數十載。「岩彩企業社」負責人,現任臺灣膠彩畫協會監事、臺北市膠彩畫綠水畫會理事、桃園美術教育學會榮譽理事長,創作曾入選台陽美展與南瀛美展,並於第44屆(一九八九年)至52屆(一九九七)「臺灣省美術展覽會」中,連續九年獲獎。作品典藏於桃園縣立文化中心、桃園市公所、桃園美術館、長流美術館、國父紀念館等藝文與私人機構。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出自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七言絕句《峨眉山月歌》。是作者初次出四川時創作的一首依戀家鄉山水的詩,寫在舟中所見的夜景。

詩作背景

此詩大約作于開元十二年(七二四年)秋天。當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在離開蜀中赴長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寫下此詩。峨眉山在今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有兩山峰相對,望之如蛾眉,故名。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這首詩對當時及後世的詩歌創作頗有影響。杜甫《江月》《月三首》、鄭遙《初月賦》、蘇軾《送張嘉州》、陸游《月岩》等作品都有明顯的受到李白《峨眉山月歌》影響的痕跡。

詩詞原文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逐句釋義

峨眉山上空高懸著半輪秋月,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隨著江水流動。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往三峽。想你卻難相見,只能依依不捨順江而下去渝州。

作品賞析

這首詩語言自然流暢,構思新穎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顯示了青年李白的藝術天賦,為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作者遠遊的時令是在秋天。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是說,夜間乘船出發離開清溪前往三峽。想你卻難相見,只能依依不捨順江而下去渝州。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於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詩中連用了五個地名,構思精巧,不著痕跡,詩人依次經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以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形象貫串整個詩境。由它引發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徵。凡詠月處,皆抒發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連用五個地名,精巧地點出行程,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豪邁,也有思鄉的情懷,語言流轉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被視為絕唱,其原因在於: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徵意義的藝術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於景物,是虛用;「發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貞評價說:「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洲。使後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

名家點評

《藝苑卮言》:此是太白佳境,然二十八字中,有峨嵋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使後人為之,不勝痕跡矣。益見此老爐錘之妙。

《藝圃擷余》:如太白《峨眉山月歌》,四句入地名者五,然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

《唐詩解》:「君」者,指月而言。清溪、三峽之見,天狹如線,即半輪亦不復可睹矣。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李供奉《峨眉山月歌》五用地名字,古今膾炙。

《唐詩摘鈔》:語含比興。「君」字指月而言,喻讒邪之蔽明也。七律有「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之句,參看便明。

《唐詩箋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發清溪,及向三峽,忽又不見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詩自神韻清絕。

《詩法易簡錄》:此就月寫出蜀中山峽之險峻也。在峨眉山下,猶見半輪月色,照入江中。自清溪入三峽,山勢愈高,江水愈狹,兩岸皆峭壁層巒,插天萬仞,仰眺碧落,僅餘一線,並此半輪之月亦不可見,此所以不能不思也。「君」字,指月也。

《甌北詩話》:李太白「峨眉山月半輪秋」云云,四句中用五地名,毫不見堆垛之跡,此則浩氣噴薄,如神龍行空,不可捉摸,非後人所能模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