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作者:邢萬齡,職業畫家。中國美術協會理事、中國畫學會監事、臺灣港澳台美協顧問。
作者:邢萬齡,職業畫家。中國美術協會理事、中國畫學會監事、臺灣港澳台美協顧問。

▲作者:邢萬齡,職業畫家。中國美術協會理事、中國畫學會監事、臺灣港澳台美協顧問。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出自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山中問答》,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一作「答俗人問」,一作「答問」。

詩作背景

李白曾經多次隱居山林。他在少年時代,和逸人東嚴子隱居岷山。出川以後,從唐玄宗開元十五年(七二七年)開始,李白在安陸(今屬湖北)居住十年,曾隱居白兆山桃花岩。此詩當作于開元十七年(七二九年)或十八年(七三○年)李白在白兆山桃花岩隱居時期。

詩詞原文

山中問答

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逐句釋義

有人問我為什麼幽居在碧山,(我)只笑而不答,心境卻自在閒適。桃花飄落溪水,隨之遠遠流去,這裡別有一番天地,豈是人間(能比擬的)。

余:我,作者自指。

何意:一作「何事」。

棲:居住,隱居。

碧山:山名,又名白兆山,在湖北省安陸市內,山下桃花洞是李白讀書處。一說碧山指山色的青翠蒼綠。

不答:一作「不語」。

自閒:悠閒自得。閒:悠閒。

桃花流水:晉陶淵明《桃花源記》載,東晉時,武陵有一漁人在溪中捕魚。忽進桃花林,林盡處有山。山有小口。從山口進去,遇一與外界隔絕的桃花源,裡邊的人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此句暗用其事。

窅然:指幽深遙遠的樣子。一作「宛然」。

別有天地:另有一種境界。別:另外。

非人間:不是人間,這裡指作者的隱居生活。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的七言絕句,有問、有答,有敘述、有描繪、有議論,抒發了作者隱居生活的情趣。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閒」,前句起得突兀,後句接得迷離。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麼「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詩以提問的形式領起,突出題旨,以喚起讀者的注意。當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俗人的疑問,就是李白為何要隱居。可是他的隱居,卻實在不容易說得那麼清楚,使得俗人能夠明白;而且這樣的事,對俗人不便說,也無必要說起,所以他就「笑而不答。」「心自閒」三個字既是作者山居心境的寫照,表現作者酷愛自由,天真開朗的性格,也隱含了作者心中對「非人間」的多少傷和恨。詩眼是「閒」,表現作者對安閒環境,悠閒生活,閒情情志的追求。

李白所以隱居,是有意造就聲譽,好取得有力的人的推薦,更便捷地走上仕宦的道路。李白真誠地愛好自由自在的隱居生活,但他的隱居不是遁世,而是想要等待時機到來,就做一番「濟蒼生」、「安社稷」的事業。及到功業既成,就飄然引退。李白隱居的思想是這樣複雜而且充滿矛盾,他難以跟俗人說明白。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寫「碧山」之景,其實也就是「何意棲碧山」的答案。這種「不答」而答、似斷實連的結構,加深了詩的韻味。詩雖寫花隨溪水,窅然遠逝的景色,卻無一點「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颯情調,而是把它當作令人神往的美來渲染、來讚嘆。因為上面寫的「笑而不答」的神態,以及末句的議論都流露出這種感情。「碧山」之中這種沒有名利,又不冷落荒涼的環境,充滿著天然、寧靜之美的「天地」,不是「人間」所能比。而「人間」究竟怎樣,作者沒有說。只要讀者瞭解當時黑暗的現實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詩人「棲碧山」、愛「碧山」便不難理解了。這「別有天地非人間」,隱含了詩人心中許許多多的傷和恨。所以,這首詩並不完全是抒寫李白超脫現實的閒適心情。

這首詩完全是口頭語,很樸素,像行雲流水似的,流暢自然,渾然天成。

名家點評

《唐詩摘鈔》:此絕句中拗體,三、四隻當「心自閒」三字註腳,究竟不曾答其所以。棲山原非本懷,然難為俗人道,故立言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