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詩意畫》之「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坤平,筆名:李昆坪。廈門亮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長,高級工程師。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居住廈門。一九六三年出生於福建安溪。廈門書協會員,中國書協中級職稱,現任中央名人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書畫院高級院士。
李坤平,筆名:李昆坪。廈門亮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長,高級工程師。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居住廈門。一九六三年出生於福建安溪。廈門書協會員,中國書協中級職稱,現任中央名人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書畫院高級院士。

▲李坤平,筆名:李昆坪。廈門亮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長,高級工程師。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居住廈門。一九六三年出生於福建安溪。廈門書協會員,中國書協中級職稱,現任中央名人書畫院副院長,中國書畫院高級院士。

【策劃/記者「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出自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七言絕句《春夜洛城聞笛》,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因聞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

詩作背景

題中「洛城」指洛陽城(今河南省洛陽市),當時作者客居洛城。「春夜」點出季節及具體時間。這首詩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七三四年)或二十三年(七三五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陽)時所作。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時稱東都。當時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棧里,偶然聽到笛聲而觸發故園情,因作此詩。

詩詞原文

春夜洛城聞笛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逐句釋義

誰家的玉笛在靜夜裡悄悄地響起?笛聲飄散在春風中傳遍了洛陽城。在今夜的曲中聽到了思鄉懷親的《折楊柳》,誰不會動思鄉之情呢?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寫鄉思的詩,體裁為七言絕句。此詩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詩的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後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誇張,條理通暢,感情真摯,餘韻無窮。

起句「誰家玉笛暗飛聲」從笛聲落筆,意思是:誰家的玉笛,在靜夜裡悄悄地響起?一曲笛聲不期然響起,夜深人靜,清遠而動聽。「玉笛」,指玉制的笛,或笛子美稱,或羌笛的代稱。這笛聲立刻觸動了作者的羈旅情懷,作者不說聞笛,而說笛聲「暗飛」,變客體為主體。因為不知笛聲來自何處,更不見吹笛者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當。「暗」也有隱約之意,與詩的情境相呼應。「誰家」之「誰」與「暗」照應。

第二句「散入春風滿洛城」渲染笛聲,形象而生動。春風徐徐,笛聲飄散在風中,風又吹送笛聲,飄滿了洛陽城。這是作者的主觀感覺的極度誇張。「散」字用得妙,說笛聲「散入春風」,意即笛聲隨著春風散布于洛城的各個角落。「滿」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相得益彰,表現了洛城春夜之靜謐。

三、四兩句「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寫作者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調「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思鄉之切。

「此夜曲中聞折柳」是說,今夜,縹緲的笛樂中,聽到了思鄉懷親的《折楊柳》。在這裡,「折柳」既可理解為聽到的是一首《折柳曲》,還可理解為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的意緒。「柳」諧音「留」。古人送別親友時,折柳相贈,暗示留戀、留念的意思。折柳既是一種習俗,也代表一個場景、一種情緒。古人還有折柳寄遠的習慣,是盼遠遊親人早歸的意思。《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

「何人不起故園情」,聽到這笛聲的,誰不會動思鄉之情呢?聯繫第一句看,這種遊子懷念故園的感情,最初可能是隱藏的、莫可名狀的,因偶然聽到的笛聲突然明朗、強烈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