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族找回香蕉絲編織 老技師嚴玉英抓緊傳承

山裡的傳承1(中央社記者張祈花蓮縣4日電)花蓮豐濱鄉新社部落保留完整噶瑪蘭族文化,其中失傳已久的香蕉絲編織,就是靠著族人一點一點拼湊記憶找回的,高齡82歲的嚴玉英現在每天捨不得放下工具,最怕又不小心失傳了。

嚴玉英說,小時候有看過媽媽織布,用香蕉絲作成務農用的袋子,很耐用但布面摸起來很刺,不適合穿在身上,當時媽媽跟她說,「做香蕉絲很辛苦,也沒人要用,不要學」,早年生活窮苦,張開眼就要工作、賺錢,根本沒時間思考文化。

嚴玉英雖只有國小畢業,但精通噶瑪蘭語、阿美語、日語、閩南語及中文,不過早年為了賺錢養家,長年埋首工作,即便從小生活在噶瑪蘭部落,真正重視文化議題,則是受到先生階萬來推動噶瑪蘭族正名運動影響。

嚴玉英在文獻資料中看到香蕉絲做成的衣服,種下來香蕉絲工藝復甦的種子,62歲終於如願跟著老藝師學習香蕉絲編織。

嚴玉英說,香蕉絲選用約14個月大的香蕉樹,按照樹幹的不同部位,可分為3種不同用途,砍下來要反覆刨削、泡水,直到削成棉線的粗度,歷經約2週時間,才能捆成線球,進到編織程序。

嚴玉英說,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辛苦,製成線材耗費體力,織布過程考驗技巧,曬乾的香蕉絲很脆弱,力道拿捏不好就會斷裂。

嚴玉英說,那時學的是傳統地織機,要坐在地上雙腳伸直,久了容易抽筋,記得第1天上課還有20多人,到結訓時只剩8人,連製成線材的前置作業都沒開始,人都「嚇跑了」,這才了解媽媽當年說的話。

2015年連同嚴玉英在內,共有6名噶瑪蘭族香蕉絲編織工藝師登錄為花蓮縣政府文化資產,隨時著長輩逐漸凋零,目前只剩3名還在世,不過朱阿菊、許來富年邁生病,只剩嚴玉英還在持續織布。

地方人士目前正積極為3名仍在世的香蕉絲耆老保存者向中央申請國定「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的身分,希望能有更多經費、資源挹注,舉辦更多傳習課程。

目前新社部落已培育11名族人,按古法編織香蕉絲,目前部落也正依程序向花蓮縣文化局提報登錄為花蓮縣政府文化資產。

香蕉絲編織成為嚴玉英的生活重心,找回了噶瑪蘭族傳統服飾,工坊也不斷推陳出新研發新產品,嚴玉英很好學,就怕跟不上年經工藝師的腳步,帶著老花眼鏡從旁學習。她說,看不清楚,就用手感覺,「還好香蕉絲認識我」摸一摸就做得出來。

除了在工坊創作外,嚴玉英現在也接下傳承工作,固定在花蓮豐濱鄉新社國小及宜蘭鄉開班教學香蕉絲編織,她說,從沒想過自己只有國小畢業又不識字,有一天也能成為老師,即便交通往返再累,「只要有人願意學,哪怕是只有一個,也要教」。(編輯:孫承武)109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