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心事誰人知?當孩子在學校被誤解或遇上倒霉的事時,該怎麼幫他?

作者:尚瑞君(未來Family作者)

網路上對國小和國中學生,各有一個流行一時的暱稱,國小是貴族小學生,國中是白目國中生。

國中為什麼被叫成白目國中生呢?不單是他們進入青春期,開始冒出一根又一根刺蝟般的小刺,讓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想躲,那臉上長出一顆又一顆的青春痘,更是讓人不忍卒睹。

一群被廣大網民暱稱白目的孩子,他們的心事誰人知?當孩子在學校被誤解或遇上倒楣的事時,該怎麼幫他?

讀國一的幼子一回家就說:「媽媽,我今天好倒霉唷!」

我馬上問:「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了嗎?」

他說:「我拖地的時候,拖把就搖搖晃晃的,等拖好地拿到洗手台洗時,就掉了,我就被叫到學務處去!」

我問:「然後呢?」

他說:「一開始老師說我不當使用,破壞公物,但我說那個拖把原本就快要壞掉了,另外的老師發現拖把有被敲過的痕跡,但我沒有敲拖把,所以老師就讓我回去了!」

我說:「原來你被誤會了,還好你自己有解釋,也有老師觀察到其他的問題,媽媽抱一下,沒事了!你做得很棒!」

上述只是節錄摘要我們的對話,孩子面對無妄之災,其實有很多的情緒和不平衡,甚至在睡前又提起了一次,還分享了他看見同學被其他老師糾正穿著時的不理性行為,讓他覺得怎麼可以這樣。

這是校園很真實的樣貌吧?甚至是孩子以後會進入更複雜的職場的尋常生態吧?總是有被誤會、被設計、被冷漠對待或倒霉等各種不同的狀況題,因為誰都無法做到被所有的人喜歡,也無法保障我們永遠都會被善待。

我們不能讓孩子在永遠安全的隔離室中過生活,他在外界所有的碰撞產生的不平衡與情緒,家長要如何接住與引導,讓那些挫折都成為強壯心靈的養分呢?

一、養成每天關心孩子的對談

孩子每天都會遇上很多的事,開心的、憤怒的、悲傷的、恐懼的,甚至是搞笑的都有,你可以聽孩子說,或多觀察孩子的表情,協助他整理一天發生的事情。孩子在述說自己經歷的時候,不但訓練了說話與表達的能力,更是讓思緒重組與記憶,這對成長中的孩子,是很好的引導與訓練,並且可以讓孩子深刻地感受到你對他的支持與在乎。

二、孩子說到特殊事件先聽他說完

大人都很忙,有很多的事要處理,但是當孩子說到特殊事件時,請務必耐住性子,聽孩子說完。青春期的孩子很敏感,如果你耐不住性子聽,他的心事,就不會再向你吐露,但他們還沒有成熟的前額葉又不夠理性,而快速發育的杏仁核卻異常情緒,喜歡冒險與刺激,如果沒有得到良好又理性的認同與引導,青春期的孩子當然就容易引發事端,而且他們不怕危險也不計後果。

三、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能力去面對與解決問題

上述拖把壞了的事件,有家長認為孩子被誤會,可能會去學校理論,也可能有家長選擇,買一隻拖把賠給學校了事。

去學校理論,會讓孩子覺得,不管發生什麼事,爸媽都會幫我出面解決,這樣好嗎?我們在心情上要支持孩子,但是在作法上,應該要鼓勵孩子自己去處理,並且肯定他的勇氣。

另外,買一隻拖把賠給學校,可能會造成孩子「有錢好辦事」的誤解,誤以為用錢就可以解決任何問題,這樣對嗎?好像也不是很妥當,而且在上述事件中,有老師提到,東西用久本來就會壞,但是,不能因為不當使用而弄壞東西。

孩子沒有不當使用,而是在使用過程中發現拖把壞了,所以他澄清了自己的使用過程,並不需要負擔好像被自己用壞的賠償。

青春期孩子遇上問題,我們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能力去面對與解決問題,他才會在思考與判斷中,做出適當的回應。父母的了解與肯定,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處理事情,當他在事件中產生了各式各樣的情緒後,可以經由回家的述說與沈澱,而在平緩中得到更多的啟發和學習。

當你的孩子被誤解了,他有勇氣去為自己澄清嗎?他有能力為自己去解說嗎?這是父母需要幫孩子培養的能力與抗壓性。孩子每吹一次生日蠟燭,長大的不應該只是歲數,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精進做人處事的應變與智慧,這是孩子自我累積的成長資源,要讓他懂得儲存與提取。

四、每天協助孩子把情緒垃圾清空

我們每天都會遇上很多的人事物,都會帶給我們不同的情緒起伏,藉由家人的聊天與分享,彼此鼓勵與打氣,往往可以帶來正向的回饋與效應。

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都有很多的面向,而我比較喜歡挑出那個人的優點、挑出那件事好的面向來看待與學習,這不僅是寬待別人,同時也善待自己。

協助孩子每天都可以把情緒垃圾清空,當他的情緒容易在起伏後快速恢復穩定,就不用害怕每天都會產生好多的情緒。只要記得把情緒垃圾清空,就又有新的空間裝入更多的學習。

美國家族治療先驅薩提爾女士曾說:「問題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

我們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件,只能改變這些事件對我們的影響。當孩子習慣跟家人分享一天的經歷時,請先接住孩子的情緒,用心傾聽他的分享,核對他的想法,帶領孩子多看待事情的正向意義與學習面,鼓勵孩子選擇適合的做法去回應,並且欣賞孩子的判斷與選擇,這樣思考與學習就會堆疊出愈來愈情理兼備的能力。

孩子的人生需要靠自己去碰撞與理解,才能產生內化的智慧與帶得走的生活處事能力,而家長要給孩子最有利的陪伴與支持,陪著他們穩健的成長。

更多未來Family文章

孩子表現好要抱他,表現不好更好抱抱他;讓擁抱成為親子之間的愛循環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多人解除隔離後才確診,暴露防疫部署滯後
趙少康:指揮中心在怕什麼?
台北市要幾個發言人才夠?笨蛋,問題在老闆!
充滿政治算計的農民退休金制度
立院非軍營,吳斯懷應試著改變心態

今日推薦影音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