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碳權交易 節能燈具先行

台灣首批碳權預計將在10月初上架,據了解,將是更換節能燈具、沼氣發電等抵換類型的碳權。圖為民眾前往賣場選購燈飾。(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首批碳權預計將在10月初上架,據了解,將是更換節能燈具、沼氣發電等抵換類型的碳權。圖為民眾前往賣場選購燈飾。(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首批碳權預計將在10月初上架,外界原先預期搶頭香的會是太陽光電抵換額度,但據了解,將是更換節能燈具、沼氣發電等抵換類型的碳權;碳交所透露短、中、長期計畫,認為企業若沒把碳有價、永續的概念深植DNA,未來可能會被淘汰。

碳交所去年上架首批國際碳權後,今年中又在國際平台上架台灣供應鏈最想要的移除類紅樹林等碳權,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指出,碳權有分為國內外,在國際碳權部分已達到階段性的國際里程碑,「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雖然量不大,但該有的都已經有了。

至於中期計畫,就是將在10月上架的國內碳權,田建中透露,國內碳權多以抵減為主,還沒有移除類的自然碳匯。原本傳出台灣首批上架的碳權,會是綠電為主的太陽光電,但據了解,目前傾向沼氣發電、更換LED燈具等抵減碳權,業內人士透露,主因是光電業者拿電去賣台電,比抵換碳權的價格還要高,若要回收成本一定是賣綠電。

綠電憑證為廣義的碳權,目前綠電約1度5元,1張綠電憑證為1000度可賣5千元,電力碳排放係數為每度0.495公斤,1000度為495公斤;電證合一電價每度3.5元,可賣3500元,因此近1噸的碳抵減仍可賣約100美元,但目前在台上架的國際移除類碳權,每噸僅約10美元,對台灣光電業者來說,賣綠電才符合商業考量。

針對長期計畫,田建中表示,今年會召開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COP 29),將鎖定國際的趨勢去因應,但目前來看,還是把重點放在移除類的碳權,目前該類碳權仍以自然碳匯為主。

田建中強調,台灣是出口導向國家,有80%以上的產業都跟外銷有關,氣候變遷也是全球性議題,必須提前做準備,因為當大廠的永續要求從供應鏈一層一層地向下推動,未來即使是小廠也必須遵守。

日前國際大廠Google、微軟、META宣布啟動共生聯盟,承諾簽訂2000萬噸基於自然碳移除信用額度,田建中說,大廠自己就在做,台灣廠商須把碳有價、永續等概念深植到企業DNA,未來才可以存活,並非去海灘淨灘拍照就算是盡到永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