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首創土壤碳匯 農地可望獲碳權

我國持續開發自然碳匯,農業部與民間公司參考國際做法,分別向環境部提出台灣獨有的農地碳匯減量方法學,以達到土壤增匯、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這也是國內首創土壤碳匯,未來農耕地可望取得碳權,相關方法學已對外公告,尚待環境部審查通過。

土壤是地球陸域生態系統中最大的自然碳匯,土壤的有機碳循環是有機體吸收二氧化碳後,將含有碳的殘留物儲存在土壤中,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因此,增加土壤碳匯被視為降低氣候變遷最有潛力的方式。

目前國內並無農地土壤碳匯減量方法,農業部針對國際既有做法加以調整,提出一套具本土可行性的減量方法,透過一系列廣泛的農業管理專案活動,如減少肥料施用、改善水灌溉、減少耕作、改善作物殘體管理與收穫方式等,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或增加土壤有機碳儲存,實施對象除了休耕地與廢耕地,凡是農業耕地在申請專案前的10年內皆持續做為農地使用,便可適用碳匯認定。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減量交易組組長蘇意筠說:『(原音)那最主要就是說,他希望是透過譬如說他是減少肥料的使用,或者是他透過譬如說我們現在水稻田他一定會灌溉,那譬如說水稻田他灌溉的部分去做一些調整,或者是說他在耕犁或者是這個部分去做一些調整的方式,讓整個土壤它的有機碳的量會變多,也就是它吸附溫室氣體的量能夠變多的一個方式。』

此外,民間顧問公司也提出一套農地碳匯效益評估方法,但適用條件較為限縮,僅將有機農法「草生栽培」納入碳匯減量措施。「草生栽培」是指不使用除草劑,讓果樹之間的原生草種可自然生長,不但能增加土壤的有機質、保水度、植株健康度與生長量,也可提高抵抗氣候變遷的韌性,與單純的雜草覆蓋相比,草生栽培農法具有更高的增匯效益。根據該草案,適用條件必須是通過有機驗證的茶園或果園等農地,在申請實施專案前已存在至少5年。

農業部所提「改進農業土地管理方法學」溫室氣體減量方法草案已通過環境部專案小組會議初審,之後將開審議會核定;至於民間版本還在公告草案期間,尚待專案小組審查。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原民禁伐保留地有望納碳匯 彭啟明承諾跨部會解決
碳交所攜手Verra 促高品質碳權開發與市場發展
碳交所:自然碳匯將於6月上架碳權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