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新鮮聞:月球,地球的永恆伴侶

遠征14(Expedition 14)任務小組在國際太空站拍下的滿月照片,左邊是地球的地平線和氣輝
遠征14(Expedition 14)任務小組在國際太空站拍下的滿月照片,左邊是地球的地平線和氣輝

作者:Maya Wei-Haas/呂玉嬋編譯

美國國家地理學會(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已有130年歷史,對人類知識和心智的影響及貢獻,是無遠弗屆的。這個學會也是目前世界上組織最大的非營利組織。

除了雜誌和電視頻道之外,這個學會也提供一項新聞服務(National Geographic News Service),由他們的專家提供最新的有關人、動物、環境等訊息,分別出現在該會社的新聞頻道及網站。講義與國家地理學會的這項合作,每月以固定專輯方式出現,由資深譯者呂玉嬋主編、翻譯。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也是我們永恆的伴侶。在現代夜空中,月球看似寧靜,但它其實擁有一段異常動盪的過去。

月球形成於約四十五億年前,當時太陽系還處於發展初期,彗星、流星和小行星在其中來回碰撞。一次碰撞後,熔化的岩石拋向太空,若干岩石結合為一,冷卻後便形成了我們今日所知的月球。

月球直徑約為兩千一百六十英里,幾乎是地球的三分之一。每二十七點三天,月球會繞地球一周,同時自轉一圈,這個現象稱為「同步自轉」。由於自轉與公轉同步,月球永遠以同一面朝向地球,因此很多人誤以為月球的另一面就是「黑暗面」,終年伸手不見五指。事實上,月球背對地球的那一面也能接收到陽光,只是我們看不見罷了。

月球沒有板塊構造不斷重新建構,也沒有風雨侵蝕古老岩石,所以保留了許多古老的特徵。參加登月計畫的太空人從月球帶回八百多磅的岩石和沙子,科學家研究後推測,在月球歷史早期,巨大的岩漿海洋覆蓋著月球,當岩漿慢慢冷卻結晶後,密度較低的礦物質浮上月球表面。大部分古老的月球地殼是由淺色的斜長岩組成,也就是從地球所看到較為明亮的部分。

然而數十億年後,月球明亮的表面布滿了黑色的痕跡和斑點,許多黑暗地帶是大面積的玄武岩(類似於夏威夷群島的岩石),為火山熔岩形成,而科學家推測大部分熔岩是三十億到四十億年前所噴發的。

從新月到滿月,月球穩定的變化為世世代代的人類提供了一種可信賴的節奏,人類也制定了月曆,記錄月球的各種階段及其對地球表面的影響。最明顯的影響就是地球的潮汐,從乾潮到滿潮的潮汐周期約為十二小時二十五分。

另外,月球也牽制住地球,讓地球的傾斜角度能夠保持穩定。科學家指出,如果少了月球,地球的傾斜角度可能發生多達八十五度的改變,從而導致氣候發生劇烈的波動。

不過月球對地球的引力逐年減弱,慢慢地往外向太空漂移。月球軌道之所以會緩緩擴大,是因為在潮汐制動效應作用下,地球的轉動慣量漸漸轉移到月球軌道的轉動慣量。

不過別太擔心,月球不大可能完全飛離,我們的發光小夥伴會繼續陪伴著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