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改革後還有更多爭議法案 朝野對立將從國會、行政對抗演成全面衝突?

[FTNN新聞網]記者孫偉倫/特稿

藍白立委力推「國會改革法案」修法,並於今(28)日立法院院會中正式完成三讀,在《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中增修包括總統國情報告、藐視國會罪、國會聽證權、國會調查權、人事同意權、正副院長記名投票等規定,也在《刑法》中訂定相關刑責,讓國會取得重大權力,但恐怕也將朝野對抗衝突的氣氛推向另一個高點。

國會改革後還有更多爭議法案 朝野對立將從國會、行政對抗演成全面衝突?
藍白立委力推「國會改革法案」修法,並於28日立法院院會中正式完成三讀,在《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中增修包括總統國情報告、藐視國會罪、國會聽證權、國會調查權、人事同意權、正副院長記名投票等規定。(圖/資料照)

國會改革法案在立法院從5月17日首度在院會中進行二讀程序開始,民進黨立委表現「先盛後衰」,雖然一度強攻主席台展現阻擋決心,只是沒想到這次國民黨立院黨團的表現更為強勢且團結,結果讓綠委表現「再而衰、三而竭」,最後不但只能在台下乖乖被藍白優勢表決碾壓,連每次進議場開會都還要先被藍委擋著,必須讓藍營先卡位守住主席台,才輪到綠營進入議場。

而另方面雖然此次修法也在外部成功號召到以年輕族群為主的街頭抗議活動,但在民進黨當家不鬧事、綠委自己先氣衰的前提與發展下,最後也只能不了了之。相較於民進黨立委在野時在立院的強悍表現,現在卻呈現被完全碾壓的弱勢,立院人士分析原因說,一方面是當時有政治手腕更圓滑的立法院長王金平,讓國民黨不至強壓少數黨,甚至也因10年前的綠委普遍「更年輕有力」,才不像現在這麼「不耐打」,所以綠軍明顯已經放棄在國會對抗而「轉移主戰場」。

事實上,藍綠政黨在野時都提出總統至國會國情報告、國會改革相關提議與修法,且恰好都分別被當時執政的藍綠陣營明確反對,也就是說藍綠反對或支持國會改革、國情報告的立場,其實都是隨著自己在野或執政立場而變;加上與過去民進黨掌握席次優勢時的國會相比,現在國民黨在推動法案的程序與手腕上都更加粗暴與霸道,也因此才會出現誰也無法取得絕對正當性的亂局。

據了解,過去綠營也先已研議各種除國會對抗以外的對應策略,包括行政院發起覆議、提起釋憲、暫時處分,甚至總統不公告法律生效,乃至於行政部門消極抵制等說法,就是顯示自總統賴清德以下要對抗到底的企圖,只不過這些辦法都在國會在野黨多數優勢下將難以成功。  

憲法與增修條文中都有行政院對立院通過法案提出「覆議」規定,不過礙於藍白立委合計已取得過半數優勢,無法翻轉當前國會通過法案,除非行政院長卓榮泰因此請辭,或立法院通過對行政院不信任案而重新組閣或解散國會,否則就必須接受國會改革法案三讀通過的事實。另外總統也被憲法規定,須在法案送抵總統府10日內完成公告並生效,也因此恐怕現在只剩向憲法法庭提起釋憲一途可行。

朝野在立法院雖不再以最激烈的肢體衝突,但對抗調性依然高張不變,已可預期朝野對抗將從國會中延伸至立法與行政部門,甚至與監察、司法權的衝突,包括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已喊出「下一步是廢監察院」的主張;而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在立院還有花東快、環台高鐵、國道六東延等特別條例等著闖關。

執政黨方面也有NCC委員名單在立院等待在野同意,7月時還有大法官將要補提名,更不用說作為最高執政者的賴清德總統,在朝野不和氛圍下,必然不願到國會接受即問即答,甚至綠軍此時在民間也已浮出「罷免24藍委名單」,預料未來朝野衝突只會越演越烈。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賴清德可以不公布「違憲」的國會改革法案嗎?
觀察/台灣民主還缺「這一樣」
觀察/領導黨團首戰即出包 傅崐萁總召位置難坐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