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改革案「有違人權公約意旨」 國家人權委員會揭3點:人民財產被剝奪

立法院昨日在國民黨及民眾黨人數壓制下三讀通過「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正案」。
立法院昨日在國民黨及民眾黨人數壓制下三讀通過「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正案」。

立法院昨日在國民黨及民眾黨人數壓制下三讀通過「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正案」,行政院將提覆議。對此,國家人權委員會認為,此案與國際人權公約不符,有侵害人民生活與隱私疑慮等,違反國際人權公約規範,希望立法院行使的法律能符合國際人權標準。

立法院昨(28日)三讀通過「立法院職權行使法修正案」,設置在監察院的國家人權委員會基於聯合國《關於促進和保護人權的國家機構的地位之原則》(即《巴黎原則》)獨立性原則,依據國際人權標準,認為該案與國際人權公約意旨未盡相符之處,同時也提出3點疑慮做出說明,包含「立法權過度擴張有侵害人民生活與隱私之虞」「人民財產權受無理侵害與剝奪」「戕害人民獨立無私及平等公開之司法權」。

針對擴權侵害人民隱私之虞,國家人權委員會指出,修正案第47條及第48條規定立法院行使調查權,得要求法人、團體或社會上有關係人員,提供相關文件、資料及檔案,違反者得按次處以罰鍰。惟欠缺對於法人、團體或一般民眾行使調查權之構成要件,又若涉及個人隱私,修正案第50條之1明定須經立法院調查會議主席裁示同意後始得拒絕證言或交付文件、資料,已有藉行使立法權而侵害個人隱私之弊。

針對人民財產權受無理侵害與剝奪,國家人權委員會直指,修正案第47條及第48條規定立法院行使調查權,得要求法人、團體或社會上有關係人員,提供相關文件、資料及檔案,違反者得按次處以罰鍰。惟一般民眾所擁有之文件、資料、檔案,係個人之財產,除有涉及隱私外,更有可能涉及營業秘密或專利權利,未予明定其必要性及合理性,而強制要求一般民眾提供,已有侵害個人財產權之疑慮。

國家人權委員會表示,修正案第50條之1、第50條之2、第59條之3及第59條之4規定立法院行使調查權舉行之聽證,接受調查之一般民眾不得拒絕出席。立法院進行準司法式的聽證,應依《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3項第2款規定:「給予充分之時間及便利,準備答辯並與其選任之辯護人聯絡。」惟修正案第59條之6規定,僅須於聽證會前5日將開會通知等資料送達出席人員,且修正案第50條之2及第59條之4更規定須經主席同意,接受調查之一般民眾始得協同律師到場協助,有違國際人權公約規範。

國家人權委員會表示,基於憲法權力分立原則,立法院行使職權,本會應予以尊重,惟《世界人權宣言》乃普世人權之價值,我國更於2009年制定《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及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施行法》,其中第4條即規定:「各級政府機關行使其職權,應符合兩公約有關人權保障之規定,避免侵害人權,保護人民不受他人侵害,並應積極促進各項人權之實現。」國家整體均有遵守公約運作之義務;維護人民權利,奠定促進及保障人權之基礎條件,確保社會公平正義之實現,是不分五院皆應履行之國家責任,期盼攸關國家最高立法機關職權行使之法律,能以符合國際人權標準為要,建立普世人權之價值。

更多鏡週刊報導
國會改革法案三讀通過 總統府盼朝野持續對話:呼應民意訴求
傅崐萁:我們會奮戰到底 稱把人身攻擊當「消業障」
國會改革三讀!韓國瑜深夜發聲 黃國昌嘆被「討伐」:背棄運動的不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