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研究審查 捨棄論文計點

中國時報【李宗祐╱台北報導】 為扭轉國內學者像小學生為了考試拿高分而念書,一味追求在科研指標「點數」較高的學術期刊發表論文的研究歪風,國科會決定全面捨棄以論文計點排序的評審模式,改以研究成果的實質影響性,做為審查研究計畫經費補助的主要依據。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昨日以《金剛經》闡述追求佛法的過程,形容這項重大變革,強調科研指標應該是幫助學者追求卓越的工具,不應該變成限制研究發展的框架,就像《金剛經》所說的,乘筏渡河追求佛法,在到達彼岸之後,就應該棄筏登岸、繼續往前走。台灣要追求學術卓越也是一樣,不應該再執著於追求會讓人變懶的量化科研指標。 國科會副主委孫以瀚指出,國科會目前審查研究計畫,最主要是根據申請者發表論文的期刊,在SCI(科學引文指標)和SSCI(社會科學引文指標)等科研指標的影響係數加權處理、計算出總點數,再由審查委員根據研究計畫內容,決定是否給予經費補助。現有評審方式用公式機械化算出來後,大家就很在意那個指標,發表論文時,不是考慮投稿的期刊有多好,而是考慮那個有幾個點數,可不可以拉高分數。 國科會副主委牟中原表示,如果大家都只在意發表論文的期刊,可以累積多少點數,就會天下大亂。學者不能把科研指標當做研究目標,應該要追求傑出和創新的研究。但國內學者現在卻本末倒置,為追求指標而做研究,就好像小學生為了考試拿高分、為了得獎而念書。 國科會高層官員直言,現有審查方式不但讓審查委員變懶,僅依申請者科研指標累積點數排序,就決定誰能夠拿到研究經費補助,更嚴重的是「這個數字會延伸到學校,做為學校審查教授升等重要依據。」孫以瀚強調,新制度從明年起實施,國科會不再計算申請學者的科研指標積分,改以發表研究論文或出版專書的實質影響性,例如研究成果發表後,是否受邀出席學術研討會發表演講或闡述研究的重要性,或者技術移轉給廠商、對產業有貢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