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衛院研究「外泌體」應用新發現 可作為抑制癌轉移藥物標的

什麼是外泌體?

外泌體(exosome)是一類源自小內胞體的膜性微囊泡,起初僅被認為是細胞的廢棄物,但後來發現,由於外泌體含有核酸、蛋白質等多種訊號因子,因此可在細胞間的相互溝通中發揮重要作用。

而細胞釋放的外泌體因為僅有奈米等級大小,加上含有特定蛋白質、核酸及代謝物等物質,有助於細胞再生和傷口癒合,因此已被應用在醫美界的皮膚修復等方面。

國衛院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李華容副所長,及台大醫院郭文宏醫師合作研究發現,外泌體和癌症、神經退化疾病和心血管等疾病的機轉有關,並存在於不同類型的生物液體中。

  • 首度發現癌細胞特有交互作用 可控制腫瘤轉移及外泌體釋放

外泌體可如何應用於癌轉移偵測?

團隊深入研究後證實,外泌體核酸可作為疾病生物標的,並可望藉此開發出非侵入性的偵測方式,將外泌體做為檢測、預後和治療疾病的非侵入性生物標誌物,對於未來癌症轉移偵測及治療將有相當大的助益,成果登上國際知名學術期刊《EMBO reports》。

研究發現,癌細胞會藉由調控「Ago2 K212」的去乙醯化,與細胞膜上的重要結構蛋白Cav1產生腫瘤特有的「Ago2/Cav1」新穎交互作用,進而促使腫瘤透過外泌體釋放特定的小分子核糖核酸(miRNA)。透過分析乳癌患者檢體後,進一步發現外泌體可作為反映乳癌轉移的疾病生物標誌。

由於「Ago2/Cav1」的交互作用會隨著癌症發展的進程增加,進而促進腫瘤的侵襲行為,例如癌轉移等。研究團隊透過偵測發現,在乳癌轉移患者的臨床血液檢體中,藉由Ago2/Cav1交互作用釋放的特定外泌體miRNA含量,明顯較未轉移患者的血液中高。

外泌體的其他應用方式?

國衛院表示,過去十幾年來持續研究外泌體在細胞組織再生及癌症中扮演的角色,已經發現幹細胞是藉由外泌體維持及傳遞其特性,並藉此開發出誘發癌細胞外泌體釋放的技術,以及治療腦損傷的「誘導型外泌體技術」,同時也研究如何應用於腦中風後治療。

此次研究發現外泌體具有開發潛力,可望作為抑制癌轉移的藥物標的,以及應用於檢測癌轉移的生物標誌,除了癌症以外,對於未來許多疾病的偵測及治療也可望提供相當大的助益。

更多公視新聞網報導
首度發現癌細胞特有交互作用 可控制腫瘤轉移及外泌體釋放
國衛院研究癌症治療成功率低原因 VEGF融合蛋白藥物有望開發新藥
攝護腺癌治療後常見復發 癌症死亡第6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