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該重修黃埔百年校史

國防部編列4400萬預算,信誓旦旦要爭黃埔「正統」、搶「話語權」,但上一次國軍正式修編陸軍官校校史,已是半世紀以前的事,不重視歷史,甚至意圖切割歷史的結果是,日前《青年日報》社評高分貝抨擊對岸統戰,提到黃埔校史卻竟抄自大陸文章,還非正確內容,這樣慶祝黃埔百年,未免有愧先人。

《青年日報》於5月7日發表社評〈黃埔精神鳳山傳承 守護民主自由價值〉,大有為黃埔百年定調之意,文中提到「抗戰期間,據統計國軍陣亡132萬人,陣亡的黃埔人占全部犧牲國軍約14.4%。也就是說,每陣亡100名國軍官兵,至少14位是黃埔人。」

抗戰國軍陣亡官兵約為132萬員名,可見於時任參謀總長何應欽將軍所著《八年抗戰之經過》一書附表,132萬的14.4%,約為19萬名,如質詢國防部這個數字哪來的,必無所得,因為這一說法,實為大陸《廣州日報》2015年6月16日報導〈黃埔系抗擊日寇:犧牲率95%僅萬人倖存〉中的錯誤內容,文中稱「據日本投降後的統計顯示,黃埔畢業生在戰後倖存者僅1萬1000多人,相比抗戰期間入校受訓的20萬學生,黃埔系在抗戰中的犧牲率高達95%」,由於文章出自大陸官方媒體,言之鑿鑿,極高的陣亡比例又觸動了民眾追緬先烈的心弦,大量文章、影音不斷引用,並把許多黃埔先烈真實的陣亡故事也附加進去,於是此說俯拾可見,遍及兩岸,終於也榮登《青年日報》。

但,數字對嗎?

試問,所謂日本投降後的統計一說,日軍既為階下之囚,只有戰勝國去調查戰敗國日本的軍事機密,國軍怎麼還允許日方來統計我軍校與人事?

當然,黃埔校史中,本就有更為直接的紀錄。民國23年黃埔10週年校慶時,畢業同學統計為2萬6000餘名,蔣中正校長在軍校追悼大會訓詞上指出,當時犧牲的黃埔同學有3000人;再經10年後的民國33年6月,蔣中正校長發表黃埔20週年告歷屆同學書,指出當時已有畢業與在校同學21萬人,其中犧牲成仁1萬3000人。

上述兩數相減,可以涵蓋抗戰8年主要犧牲的黃埔同學,約在1萬名上下,當時抗戰已到後期,雖還有長衡、湘西、桂柳等大型戰役,但官佐陣亡數字均有戰史可考,未有大幅巨增情況,而參謀總長何應欽將軍於黃埔軍校21期同學錄上,提出了更精確的數據,即「軍校自第1期至第18期,以及附屬各班隊,先後畢業同學達25萬4609人,先後陣亡1萬0462人」,兩種出處所以存有差異,可能是因為軍校附屬班隊眾多、學生比敘等問題造成統計出入,但綜上而言,抗戰期間,黃埔同學陣亡人數應在7000至1萬名間。

軍隊軍校不重視自己的歷史與傳統,何能卓立於世,基業長青?若無實在舉動,「犧牲、團結、負責」的黃埔精神,「親愛精誠」的黃埔校訓,也就成了廉價口號,何能震撼人心?(作者為黃埔軍校同學後代聯誼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