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三大Pay 爭食台支付市場

旺報【記者吳泓勳╱專題報導】 台灣近年積極發展行動支付市場,但相較於大陸推展稱不上順利,直到近期由包含Apple Pay、Sumsang Pay、Android Pay等國際「三大Pay」陸續登台,反而點燃台灣的支付風潮,卻也可能演變成「外籍兵團」吃下市場大餅的無奈。 根據金管會公布統計,到今年4月底止,台灣各式行動支付的刷卡金額累計達40億元,但由於3月底還僅有30億元,單憑4月單月就新增10億元,市場分析應是「Apple Pay」所貢獻。 Apple Pay綁卡量最大 金管會也統計,Apple Pay到6月初為止,全台綁卡量已超過100萬張,首波合作銀行當中,綁卡量最大的應屬國泰世華銀突破37萬張;另一大行中信銀則在25萬以上、台新銀也估算超過23萬張。 回顧台灣本土業者推出的Taiwan Pay(T-Wallet),9個月綁卡僅4.3萬張,但Apple Pay一來,隨即帶動台灣行動支付金額的爆量成長,連同Sumsang Pay、Android Pay接棒炒熱市場,難道真的是「外來的和尚會唸經」? 對此金融業者坦言,「三大Pay」確實比本土業者有優勢,更點出關鍵就在速度、便利性等2大原因。銀行主管說,以Apple Pay、Samsung Pay為例,只要將手機靠近感應式刷卡機,能在10秒內完成支付。 相反如果是台灣業者的系統,點開App、輸入密碼先要花上幾十秒鐘,更不提輸入資料後,還限定使用者30秒內完成,否則得重新來過。業者反問這樣如何跟「三大Pay」競爭? 國際品牌優勢 助力大 金融業者也指出,國際品牌優勢也是一大重點,除了能跟合作銀行談更好的條件、回饋優惠外,加上強大的品牌行銷力量,讓「三大Pay」登台3個月不到,立刻竄升成為在台行動支付的主角。 此外,Samsung Pay不同於Apple Pay與Android Pay之處,在支付方式上多出MST磁條感應付款,可應用在舊式的POS磁條刷卡機,估算能多出支援機台達30萬台,有助三星更深入台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