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疫情衝擊 美經濟受影響深遠

【時報-台北電】新冠疫情可望從全球大流行變成「地方性流行病」(endemic)的論點,令華爾街對美國經濟中期展望重燃希望。但專家認為,即便疫情變得較可控制、病毒朝輕症化發展,但仍然會對美國民眾健康、工作乃至於整體經濟帶來深遠影響。

所謂的「地方性流行病」,意味著在Omicron成為主流病毒株的情況下,幾乎所有人都能獲得免疫力,不論是透過接種疫苗或感染病毒的方式。簡言之,新冠病毒變成類似流感,全球將恢復正常。

但此樂觀看法有待驗證。疫情後的「新常態」與「舊常態」肯定不同。新冠病毒就算變成地方性流行病,依然會對生活與經濟帶來影響,差別在於衝擊大小。

即便政府並未實施封鎖措施,但大量染病缺席的勞工依然會對經濟帶來傷害。重點在於:一旦新冠病毒變成地方性流行病,隔離等舉措是否該繼續存在,這代表政府在守護人民健康與保全經濟間必須做出折衷取捨。

國際貨幣基金(IMF)去年10月預測,今年全球經濟產出依然會比2019年時的估值低上3% ,其中西歐與拉美承受衝擊高於中國與日本,後者疫情相對輕微。但美國卻是例外,2021年第四季經濟產出大致回到疫情前水準,但此水平恐難維持下去。

分析師認為,若新冠病毒變成地方性流行病的話,將持續帶來「供應衝擊」並降低經濟產能,類似於1970年代油價飆漲帶來的衝擊。

疫情肆虐期間,企業加速數位化與遠距辦公腳步,連帶提升部分產業生產效率。高盛預估,這對於美國生產力帶來3%~4%提振效果。

但也有人認為,勞工被迫實施遠距上班,且生產力提升可能反映是過勞情況。事實上,疫情導致美國就業人口縮減、更多勞工生病,心情也更不快樂。

在健康方面,雖然Omicron病毒重症率低於Delta病毒,但前者傳染力更高,若廣泛傳播導致大量人口染疫,依然可能壓垮醫療系統。此外,Omicron病毒致死率高於流感,兩者可能同時流行,導致更多人死亡。(新聞來源 : 工商時報一鄭勝得/綜合外電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