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韓國新創衝進全球20大!解析Kakao、NAVER獨角獸催生關鍵:敢衝、敢秀、敢講

位於北緯37度、東經126度的韓國首爾,正迎來一群有實力的新生代創業家,他們大膽撬動由傳統財閥主宰的經濟版圖,勇於創新、敢衝敢秀,特別是在景氣低迷的時代,這座城市依然成功催生出一隻又一隻的「獨角獸」。

到底韓國人如何取得這樣的成就?他們身上有哪些策略值得參考?《數位時代》帶領讀者一探究竟。

攤開最新的新創生態系經濟產值排行,有一個小國的身影正逐漸亮相。他是韓國,向來由大型企業如三星(Samsung)、LG、SK集團主導經濟發展,卻在過去幾年成功孕育出 Kakao、NAVER 等重量級新創,除了讓富豪榜重新洗牌,也讓更多的投資者與創業家對這塊土地產生信心。

此時此刻的韓半島,正悄悄邁向力學的臨界點,無形的新創成長飛輪開始高速運轉,不只躋身全球新創生態系價值排名的前20,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更是一間接著一間迸出。可以說,放眼亞洲與全球市場,韓國是下一個值得密切關注的新創獨角獸盛產地。

令人好奇的是,在財閥勢力大肆壟斷的環境下,韓國的新創企業如何覓得生存空間,甚至有一絲絲機會撬動僵化已久的經濟版圖?

作為台灣人心目中「相愛相殺」的對手,台韓雙方之間在過去幾十年裡有許多相似的歷史特徵,比如在二戰之前都是日本的殖民地,接著以製造業起家、成為「亞洲四小龍」,以及在1980年代晚期經歷民主轉型。

就在前不久,台灣總統蔡英文也高喊過「台灣要成為新創王國」的口號,但很顯然韓國現在的成績更勝一籌,究竟對方擁有哪些經驗與策略值得參考?

korea 韓國 圖/蔡仁譯攝影
korea 韓國 圖/蔡仁譯攝影

DNA流淌「恨」!韓創業家敢衝敢贏

「韓國人身上都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台灣歷史學家、朝鮮半島地域研究者,目前擔任知韓文化協會執行長的朱立熙說道,並形容這是一種深植在韓國人血液裡的情緒——「恨」(han):「過去長期被列強侵略與殖民的痛苦經歷,造就了韓國的集體創傷,憤怒、悲鳴卻無力反擊,久而久之便形成『恨』的民族性,他們舉國皆恨。」而這種「恨」轉化成強大的好勝與自尊心,以及揮之不去的失落陰影,最後成為韓國人絕對不能輸的動力。也因此,他們在各領域中都力求表現、拚命向前衝,相當渴望有朝一日得到世界認可。

朱立熙也觀察到,比起台灣人偏好單打獨鬥,韓國人在創業過程很擅長「打群架」,不只傾向找夥伴們共同創業,也容易與在地的大型企業、輔導機構建立連結,「韓國人內部很團結,他們的槍口是一致朝外。」可惜單一民族意識濃厚,再加上過去被強權欺壓,導致韓國人有排外心理。

建立台韓新創連結的「SparkLabs Taiwan」共同創辦人暨管理合夥人邱彥錡也分享,韓國人普遍以1.5倍速的節奏生活,「韓國人說話快、走路快、做事快。某次要討論如何增加產品的用戶黏著度,我在周六早上9點多拋出訊息,韓國同事在5分鐘內回應,然後我們花了30分鐘左右討論新策略,隔周一立刻執行,這在韓國是很常見的工作氛圍。」

此外,單看韓國新創團隊如何向投資者提案,就可以窺見這群人的求勝意志。「韓國人的技術不見得比我們強,提出的產品解決方案也通常不會比我們完善,但是他們敢衝、敢秀、敢講。」邱彥錡進一步指出台、韓兩地創業家的性格差異,台灣人的骨子裡也想要贏,但過於溫和、害怕犯錯、怕占用別人的時間,也害怕面對市場考驗,往往要等到準備周全才推出產品,如此一來很容易錯過時機;相比之下,韓國人不擇手段爭取勝利,也會想辦法在很短的時間內博取市場關注,他們可以在只有6、7成把握的情況下推出產品,然後隨時進行滾動式調整,所以產品永遠能夠滿足市場消費者的需求。

青瓦臺銀彈注強心針,力造新創天堂

除了韓國人本身的拚勁,總統府青瓦臺推動的一系列政策也是新創崛起關鍵。

NAVER投資總監朴勇正肯定說道:「政府在支持新創企業生態系統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舉例,在韓國風險投資公司籌集的1億元資金裡,有大約5成的資金是由政府提供,以此吸引其他外部投資者加入賽局。

這個現象必須追溯回2010年左右,當時的韓國政府仍然將資源放在大財閥身上,導致社會的階級複製與貧富差距愈發嚴重,「漢江奇蹟」的光環愈來愈褪色,取而代之的是年輕人口中的「地獄朝鮮」。

至暗時刻,朴槿惠以創新經濟(Creative Economy)政策在2012年登上總統之位,其中包含編列40億美元預算,由政府帶頭補貼大型企業資金,再由大型企業出面成立加速器或孵化器,以此鼓勵新創事業發展;不僅如此,她在上任期間成立了17座創新育成聚落,作為推動青年創業的一站式服務平台。根據Statista的數據,韓國在2015年已經有超過3萬家的新創企業。

下一位正式上任的文在寅,一方面提高給予科技新創公司貸款的技術擔保額度上限,調整至200億韓元(約新台幣4.83億元),另一方面編列1兆韓元(約新台幣241億元)的全球創投資金預算,鼓勵海外創投投資本地新創事業。

同時,文在寅透過稅收優惠、低利貸款等獎勵措施,鼓勵私人基金投資新創,並且允許投資特定智慧財產權。在出場機制上,則給予更多的租稅優惠,及提供1,000億韓元(約新台幣24.1億元)的出場資金。

現任總統尹錫悅也不是省油的燈。根據韓國中小企業暨創業部發布的新聞資料,尹錫悅在今年8月底親自主持「新創韓國戰略會議」,宣布政府將與民間合作設置2兆韓元(約新台幣483億元)規模的「新創韓國基金」,除了集中扶植系統半導體、生物醫療、綠色能源、深度科技(例如人工智慧)等產業,也計畫將資金安排在二級基金(secondary funds)與鼓勵新創進軍國際市場。

「韓國的新創生態系統必須從政府主導,大膽轉變為以私人市場為導向,才可能將經濟發展推向新的高度。」尹錫悅表示,韓國政府向新創事業提供的既有補助金規模將擴大,但等到新創企業在未來實際獲利時,要從其收入中扣除一部分金額,以償還政府提供的補助金;以及,政府將修改簽證規定,使外國人更容易在韓國創業,或者在當地的新創企業找到工作。

在這場戰略會議上,韓國政府也喊出最新目標:希望在2027年前,培育至少5家的新創能夠躋身全球前100的獨角獸企業行列、將風險投資額增加至14.2兆韓元、吸引5,000億韓元的企業風險投資,並且在全球創業精神暨發展指數(GEI)中排名第3。

不過,韓國的新創政策有一處耐人尋味。以目前情況來,他們想要透過強勢的政府與財閥勢力催生新創發展,成效也確實可觀,根據美國調查機構Startup Genome的數據,韓國新創的平均出場時間是8.5年(全球新創的平均出場時間是9年)。

但其中有多少家新創最後走向被企業一口吃下的命運,又有多少家新創能夠守住自己的江山、成為下一個Kakao、NAVER勢力?韓國能不能創造真正自由活絡的新創生態圈?還有待驗證。

暫且不說他們成功的機率有多少,但想要成為亞洲第1、只願意屈服美國與中國之後的野心,昭然若揭。

Korea 圖/shawnanggg on Unsplash
Korea 圖/shawnanggg on Unsplash

獨角獸蓄力爆發,晉升全球排名第9

「不過幾十年前,南韓還是貧窮的農業國家,卻在短短一個世代內從田野走到矽谷。」作家麥克.布林(Michael Breen)在《新韓國人》一書中如此形容這塊桀傲不馴的土地,在全球經濟的競賽當中,他們早已不是灰撲撲的落後者,而是搖身成為其他國家追逐的對象。

當發現財閥問題逐漸擾亂社會秩序時,領導人的「大刀闊斧」直接讓曙光穿透濃霧。

截至今年1月,韓半島累積超過10萬家新創企業;其中,有21間新創是獨角獸量級,以數量來看在全球排名第9、亞洲排名第3(僅次於中國、印度)。也因為有Kakao、NAVER、酷澎(Coupang)等成功創業者的典範在前,以及大型企業的資源扶持,讓愈來愈多的當地年輕人有信心走向創業。

就像是黑夜裡開始有無數燈火亮起,此刻距離台灣1,507公里之外,一股新生勢力正在冉冉升起。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