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2025年碳費開徵,163萬家中小企如何備戰? 綠色通膨緩衝攻略一次看

碳費,離你的距離比想像中更近。

根據環境部《氣候變遷因應法》,2024年起,年排碳量逾2.5萬噸的排碳大戶,隔年將繳交碳費,預估超過500家企業成為第一波收費對象,鋼鐵、水泥、石化、半導體業首當其衝。

「碳有價」的時代最快在2025年發生,雖然環境部尚未敲定碳費費率,但民間已出現「綠色通膨」(greenflation)的焦慮。用最簡白的方式解釋,就是企業被徵收碳費,轉嫁費用到終端產品,讓價格上漲。

依照環境部過去委外報告建議每噸300元的碳費估算,排碳大戶每年恐增加百萬元到十億元不等的碳費支出。消費者憂心,未來住的房子、汽車、電子產品都可能因此漲價。

對企業來說,若不把排碳控制好,不僅可能失去供應鏈訂單,還可能因為產品變貴失去市場競爭力。加上未來碳費起徵門檻會逐年降低,將擴大影響範圍,尤其台灣98%都是中小企業,超過163萬家企業早晚都要面對碳費成本,須儘早擬定對策。

綠色通膨的影響有多大?待2025年課徵碳費後,2%的通膨警戒線大響,儘管通膨數字因應不同的時空環境,警戒線並沒有統一的說法,但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預估,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衡量通貨膨脹率的主要指標──年增率維持在2%將成為常態。

吳大任分析,淨零所帶動的綠色通膨、為合理反映能源成本的電價調漲,以及基本工資調升所帶動人事成本增加,都是未來牽動通膨的因素。

「不收碳費未來問題更嚴重,現在我們要付出的代價就是綠色通膨,很多跟碳排相關的產品,它的物價都準備上升。」吳大任直言。最直接聯想到的是房價,像水泥、鋼鐵都是碳排大戶,未來房屋的建造成本可能因為碳費持續走高,讓房價維持在相對高點。

至於下游產品如汽車、電子產品,碳費會造成零組件價格上揚,但最終是否反應到終端產品的售價,還牽涉到市場競爭。加上目前全球經濟低迷,許多國家仍有產能過剩的問題,進而降低原物料成本。吳大任認為,「在碳費和原物料成本一增、一減的情況下,綠色通膨是否反映到終端產品售價,變數仍不少。」

綠色成本轉嫁物價?專家:初期影響不大

另一派專家認為,初期課徵碳費的企業較少,短期對台灣的物價影響不大。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分析:「我認為那是綠色成本,而非綠色通膨。」

因為排碳要付費,確實會墊高企業本身的營運成本,這些為了減碳而投入被稱為「綠色成本」。但是否會轉嫁到下游產品漲價,進而引發物價通膨,專家認為初期碳費課徵的家數少,加上環境部為鼓勵企業減碳,還有優惠費率的設計,影響層面沒有想像的大。

根據2020年環境部委託研究機構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評估碳費影響,以碳費每噸300元推估,會造成物價上漲0.62%,影響不到1%。

不過,對企業本身,碳費上路所造成的衝擊,必須及早展開減碳行動。碳費首波開徵對象為排碳大戶,年碳排量超過2.5萬噸,涵蓋電力業、鋼鐵業、煉油業、水泥業、半導體業等。同樣以每噸300元計算,中鋼2022年碳排量約1,966萬噸,1年碳費高達58億元,但中鋼去年稅後淨利才16.82億元,等於碳費幾乎吃掉獲利。

可是台灣不做不行,徵收碳費是為維持出口競爭力,國內若不收碳費來降低碳排,未來就是把錢繳給別國。尤其歐美相繼推出碳稅法案,試圖管制高碳排的產品,未來產品賣到國外會依產品的碳排量來課稅,碳排量愈高,要課的稅也愈重。

尤其台灣以外銷市場為主,出口占GDP(國內生產毛額)達7成,因此國內徵收碳費,迫使企業採取有效的減碳策略,以維持國際貿易競爭力,接軌國際。

因此在正式開徵碳費前,企業必須想方設法來減少碳排,一來避免未來負擔過高的碳成本壓力;二來降低綠色通膨的衝擊,企業若不把減碳處理好,產品價格上漲也恐會失去市場競爭力。

雖然排碳大戶站在國內碳費海嘯第一排,但環境部曾公開談及,未來碳費起徵門檻將逐步降低,從年排放量2.5萬噸降至1.5萬噸、1萬噸,預計受碳費衝擊的企業家數也會擴大。

特別是台灣以中小企業居多,「在碳費的議題上,台灣中小企業面對的還不是碳費成本增加,而是影響接單競爭力。」輔導多家中小企業減碳的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陳世祥點出中小企業面對的壓力。

來自台中塑膠射出廠商創維塑膠,主要提供塑膠品一站式製造服務,產品涵蓋醫療、汽車、自行車、機械零件等,年碳排量約2,330噸,雖然不是直接被碳費課徵的對象,卻也被碳費風暴掃到,創維塑膠總經理林毅桓說,「客戶因碳費面臨成本增加的壓力,會把成本壓力轉嫁到供應鏈,要求供應商降低成本。」

短期供應鏈除了被要求降價外,長期客戶會提出要有明確的碳管理目標、取得一定比例的綠電,反映供應鏈朝向低碳、綠色的趨勢。

為超前部署,創維已把節能減碳納入公司的日常營運,自2021年到2023年陸續通過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與ISO 14064溫室氣體排放盤查,讓內部管理符合標準流程。

去年創維透過裝設智慧電表即時監控能源發現,導入變頻式塑膠射出機相當省電費,其耗能只有傳統塑膠射出機的10%,「公司的能耗來源有80%來自製程,未來透過把射出機全面換成變頻,就有機會降至8%,改善效果非常高!」透過數據化管理,讓林毅桓找到降低能耗、節省電費的策略。

減碳別當孤勇者,加入公協會「打群架」

不過,對多數缺乏資源的中小企業來說,減碳須花錢出力,該怎麼跨出第一步?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林泉興建議,主動跟客戶溝通轉型痛點,「假設客戶要求改成碳中和產線,雙方可以先講好給予穩定的訂單,這樣企業才敢做減碳投資。」

第二種方式,加入產業公協會,藉由打群架的概念,即時掌握最新法令規範的要求,或跟上下游供應鏈攜手合作,降低產品的碳足跡,也能減輕碳費的壓力,林泉興提醒:「中小企業千萬不要孤軍奮戰,否則只有被夾殺的份。」

當碳有價時代來臨,既充滿機遇,也具有挑戰,端看企業是否做好準備。無論如何,先做好減碳的人,不僅少繳碳費,降低綠色通膨的影響,提升自身競爭力,才能在這場淨零馬拉松下成為最後的贏家。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