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持股被「充公」巴斯夫虧大了

(德國之聲中文網)全球最大的化工集團巴斯夫(BASF)在2022年累計虧損13.76億歐元。這是該集團周二(1月17日)公布的在目前數據基礎上的初步統計。而就在2021年,巴斯夫尚有盈利55億歐元的業績。

去年業績滑坡的主要原因,是其多數持股的油氣公司Wintershall Dea出現73億歐元的巨額虧損,拖累了整體營收。該子公司稱,其在俄羅斯的股份事實上已被莫斯科"充公",因此計劃從俄羅斯市場全面撤離。

2015年,巴斯夫與俄羅斯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Gazprom)達成一項"互換"交易,用其天然氣交易及存儲業務跟俄方伙伴換取在西伯利亞開采油氣的權限。

但由於2014年就已爆發的烏克蘭沖突造成的俄、歐之間的緊張關系,雙方暫停了項目的實施,盡管歐盟委員會已經批准了該交易。

Wintershall Dea在西伯利亞多個油氣田項目參股後,目前俄羅斯業務在公司總產能所佔的比例約為50%。因與俄羅斯的合作,該公司多年來一直面對批評。而直到烏克蘭戰爭爆發前,公司高層始終進行辯護,並強調,沒有俄羅斯,歐洲就不可能擁有能源安全。

上市成泡影

現在,Wintershall Dea董事會主席梅倫(Mario Mehren)本周二表示,"繼續我們在俄羅斯的業務已不可行"。他說,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徹底摧毀了歐洲與俄羅斯之間的合作。此外,俄羅斯政府對西方企業在境內的經營活動大幅設限。"我們的合資公司事實上已經被收歸國有",梅倫介紹說,例如根據去年12月底俄羅斯推出的新規,該公司出售給俄羅斯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碳氫化合物的價格被壓低,而且具有回溯效力。

僅去年第四季度,Wintershall Dea的虧損就達54億歐元。退出俄羅斯後,該公司計劃向其他市場發展,考慮的目標有挪威、阿爾及利亞、阿根廷和墨西哥等。

巴斯夫原本的計劃是讓Wintershall Dea上市,將油氣業務剝離出去。但上市已多次被推遲,烏克蘭戰爭爆發後,有關計劃遂成泡影。對巴斯夫來說,這家子公司日益成為了一個沉重的負擔。

除了在俄羅斯,巴斯夫在中國的業務在德國國內也頗具爭議。去年該化工集團宣布將在2030年前投資100億歐元,在廣東建設新的生產基地。在歐中投資氛圍漸冷、地緣政治關系緊張之際,此舉被視為蘊含戰略風險。

(德新社、法新社)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