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抖音聽到夢碎的聲音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芒daybreak」(ID:new-daybreak),作者 芊然,36氪經授權發佈。

令我崩潰的點,不是沒有人氣和播放量,而是我使出渾身解數,卻發現餘額的數字沒有多到讓我心跳。我終日想的是,怎麼還沒賺到10萬塊。

在抖音爆紅是怎樣的體驗?

疫情期間,我決定做一名抖音野生自媒體人。第二個作品,播放量就突破130W+,點贊數猛漲到5000多。3個月時間,拿下7千多粉絲。最高峰播放量達到250W+,點贊數1W多,對於新晉創作者來說,這是偌大的欣喜和鼓勵。

視頻爆紅之後,不只是人氣大增,短短一週,直播就給我帶來1.5W+收入。我想,任何一個人做到這樣的成績,會渴望無止境地延續下去。但我選擇了放棄。

這兩個月,我經歷了焦慮、抑鬱的低谷,最終自癒。現在敲下的每個字都是埋在過去的個人體驗。但絕不止是我一個人的體驗。

3天淨賺15萬,我也想撈一筆

2020年2月14日情人節,這個時間我記得很清楚。

那天我躺在沙發上刷抖音,不小心刷到了朋友發佈的視頻。其實我已經默默關注她的賬號好久了。當身邊人僅僅把抖音當作消遣娛樂的時候,我的這位朋友從2019年11月開始,已經成為一名創作者,堅持發佈,輕易不斷更。作為一名看客,我對她帶著一絲嘲諷的心態,覺得她肯定不行,不是誰都能當網紅,普通人怎麼可能會火?

但就是在情人節那天,她發佈了一個時長10s的視頻,獲得5W+點贊。內容沒什麼特別之處,甚至有點莫名其妙。她僅僅只是坐在飄窗上,對著手機說了一段話。

這則視頻火了之後,朋友開始做直播知識付費。在直播間,她給大家分享,視頻是如何上熱門推薦的,取得這樣的成績很簡單,只需要花99元學習一門課程。

她直播的成績,再次刷新我的認知。一個和你一樣普通到極致的人,竟然在開播不到20分鐘,直播間救湧進1000多人。那些陌生人瘋狂地刷禮物,花99元買她的知識分享課程。短短1個小時,可以賣出100多份。即使朋友停止分享,依然會有人下單。接下來幾天,朋友每天開播四五個小時,下播後在朋友圈曬收款截圖3天時間,淨賺15萬元。

說實話,我酸了,我羨慕嫉妒了。那幾天晚上輾轉反側,徹底失眠。而且內心有種不甘,她能做到的,我也可以。

之前我曾獨立做過一些事情,但都沒有起色。總想著藉機翻身。3天,15萬。這兩個數字每天刻在我的腦海。對於在太原這樣的二線城市,也許是普通人打工一年都賺不到的錢。

不知道是不是疫情的原因,我大腦的細胞已經失去活性,克制不住的就想乘風破浪。再拼一次,證明自己。確切的說,我也想撈一筆。幻想自己可以一夜暴富,屌絲逆襲。

我火了

就這樣,我去諮詢朋友,提出希望像她一樣要做知識付費的想法。她說沒問題,只要花費7600元成為合夥人。除了拿到抖音熱門的教學課程之外,還享有課程的分銷權。

7600塊,我當時也有猶豫,這不是一筆簡單的消費。但想著,投資後,也許自己可以很快回本,彷彿看到15萬在向我招手,不賺錢或者賠本的風險完全被拋到腦後。最終,我滿腔熱血地從借唄刷了7600元,成為深圳抖金必火學院知識付費公司的合夥人。其實就是分銷商。

拿到課程的第一天,我熬通宵看完所有自媒體熱門教學視頻。從抖音算法思維到同行思維、改編思維,本質是手把手教你如何盡快上熱門,流量轉化變現。

起步階段,先學習10s的視頻如何破播放,之後再根據自己的定位做垂直。課程中介紹,原來抖音上熱門的機制是去中心化。也就是說,大V和小白同時發佈一個視頻,上熱門的幾率是一樣的。播放量等數據只和視頻本身有關,只要你的作品優質,新人永遠有機會。

深入瞭解這些內容後,對自己更有信心了。行動指南比雞湯更催人奮進。

我開始廢寢忘食地策劃,疫情被困在家,正好有條件創作視頻。我開始足不出戶,一心悶頭搞視頻。

我先對標熱門視頻的文案,拿來修改。如果想火,視頻長度得控制在7s左右。標題要寫滿設置槽點,音樂要熱。我創作的第二個視頻文案是,「92年的山西太原老阿姨,聽說這是座稍不努力連老壇酸菜都買不起的龍城之都」,自己真人出鏡,假裝努力學習,再搭配一個動感的背景音樂。一切就緒,發送。

沒想到,這條視頻發出後半個小時,播放量就從100躥至到130W+。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很多粉絲留言,讓我帶著他們一起玩短視頻,諮詢怎麼剪輯製作的方法。更多人是衝著文案裡面的槽點來的,在評論區和我爭辯,「92年怎麼就老阿姨了」,「太原消費的確很高」。手機被99+的評論狂轟亂炸,私信回覆到我手軟。

有那麼一刻,我激動地從床上跳了起來,告訴家人我火了,我抓住商機了,我馬上就要賺錢了。我要辭了老闆,重新創業。

不歸路

現在想想,當時的我真是瘋了,你從始至終也只是個普通人啊。

事後再看,這樣一條低質量的視頻能上熱門,或許是因為抖音大多數用戶都只是為了打發時間,消遣娛樂,大家的審美沒有高到哪裡去。越是接地氣的內容,越能引起大家的共鳴。

我還意識到,能不能上熱門跟粉絲多少關聯性不大。好像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撥弄你,輕輕一點決定你的視頻能否被更多人看到。不然我僅有幾千粉絲的小號,播放量怎麼可能破百萬。

疫情期間,抖音的日活用戶達到一個峰值,那些像我一樣粗製濫造的視頻莫名走紅。寶媽帶孩子,創業十年依舊失敗了,唱歌對口型,做知識分享等等。教學上熱門的方法也遍地都是,你賣99 ,我就能賣9塊9。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我還發現一個秘密,做vlog漲粉最快,知識分享變現最快。

在抖金,我也接觸到很多自媒體同行,比如做珠寶的金辣辣,vlog主要分享婆媳的故事,1個視頻就可以漲粉十幾萬;還有講北漂生活感悟的希哥,一個視頻上熱門後,直播間做知識分享,最多突破10W人,變現超百萬元。

對我自己而言,vlog的挑戰性太大,我沒有團隊,技術不過關,拍不出那種高級感和鏡頭感。此外vlog的拍攝週期更長,三四天才能出一條。潛意識裡,我更想花很少的時間,去賺更多的錢。所以視頻破播之後,我決定走知識分享的路徑。這樣除了可以打造打造人設,還能吸引不知道怎麼做短視頻的精準人群去變現。

還有一重因素,可能從我內心來講,對短視頻懷抱的就是比較輕視的態度,覺得儘量選擇簡單、易製作的視頻類型。破播後,我就拍了一些真人口播知識分享的視頻,每條作品只需花費2個小時,就可以拍攝剪輯完成。有過一次上熱門的經歷後,這件事在我眼裡變得so easy。標題黨,一鏡到底,真人錄口播,簡直輕而易舉。

但我也不是那麼功利。內心的OS是,我現在的身份變了,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博主,我要認真規劃賬號方向,向更多人分享成功的方法。

我趁勝追擊,開了直播,雖然第一場只有24個人,但我羞澀而又緊張。除了介紹自己,客套寒暄,再無任何有質量的內容去呈現。

我已經踏上一條不歸路,只能硬著頭皮往前走。

我每天的生活也淪為三點一線,床-書桌-廁所,有點高檔牢獄的味道。我自己就是全部的團隊,從床上爬起來就開始幹活。每天刷30個同行的作品,蒐集素材,改編文案,拍視頻,剪輯視頻,開直播,銷售課程。從早上7點到第二天凌晨2點,飯不準時,睡覺沒點,我簡直不要太拼,但也樂此不疲。

付出終有回報。3月中旬,成績最好的一條知識分享視頻,是關於如何用拖鞋駕著手機錄製真人口播的經驗分享。200W+的播放量,1W點贊,直播間最高人數突破450人,兩天直播變現1.5W。

連我爸媽都驚呆了,和親戚朋友分享,我姑娘做抖音火了,賺錢了。多年未曾聯繫的朋友也發來短信:芊然,刷到你的視頻,你火了。原來成功是這麼簡單。

我繼續沒日沒夜地趴在視頻生產線上,不敢停歇。刷同行,改編,儼如一個搬運機器。我有自知之明,思緒萬千提筆卻落不下一個詞的時候,我就知道,自己注定只能是個搬運者。我又不是為了情懷,只是為了賺錢。

夢醒時分

好景不長,抖音開始嚴封爛大街的養號破播放技巧。和我一樣做知識分享的朋友,播放量再也上不去,直播間日漸冷淡。知識付費領域的價格戰廝殺,導致開播4個小時,連1單都賣不出去。

為了保住這個好不容易做起來的賬號,我開始思考,更換賽道。

此時,負能量開始悄悄蔓延。嘗試vlog,沒有破播;真人口播技巧分享,沒有破播;室內雞湯,還是沒有破播。原來不是所有付出都有回報。我很洩氣,感到自己的體力和忍耐力已經到極限。開始抓狂,開始反問自己,為什麼我還不火?

只有6月份在公園外景拍攝的一條情感類口播視頻上了一次熱門。我重燃希望,但直播間仍然寥寥無幾。之前視頻上熱門,直播就會有流量,現在視頻的熱度和直播間的熱度,沒有關聯了。

這時候,我發現很多大號也把重心放在直播,越來越多的明星和素人搶流量。就連我以為會堅持獨立經營賬號的刷子哥,背後也有了MCN機構的配合和輔助。

創作熱情散盡,製作能力進入瓶頸,內心無法平靜。我好像也逐漸清醒地意識到,這不是你該走的路。一個人終究難以走得更遠。

經過艱難掙扎後,7月份,我悄悄停更了。對粉絲說,我想放個假。這是我留給自己最後的尊嚴。

後來我知道,跟我相同遭遇的博主不在少數。

同樣做知識分享的大白,疫情期間他創辦的兒童培訓機構倒閉了,因為付不起高額的房租,本想借助自媒體,讓生意起死回生。他一個人嘗試過N多種風格視頻,大半年過去了,依然停留在4.3w的粉絲量。最終無力回天。他退了房子,搬離場地。

還有超努力的萌朵媽,持續了一個月的熱度後,視頻再也沒大熱過。直播間的熱度也從1000多人,慢慢跌落到個位數字。一個人的單打獨鬥,各種心酸,早已不是最初的熱血可以掩蓋的。

後來我意識到,最後一段時間令我崩潰的點,不是沒有人氣和播放量,而是我使出渾身解數,卻發現餘額的數字沒有多到讓我心跳。我終日想的是,怎麼還沒賺到10萬塊。

可能太多人像我一樣,做短視頻並非真心熱愛,只是當作快速變現的途徑和手段。我們將創作變成了操作。

就像《認知紅利》裡的一句話,只有對不喜歡的事物才會用「堅持」二字。熱愛才是人生真正的動力和生產力。

本文經授權發布,不代表36氪立場。
如若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出處: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