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美術館迎首檔國際展 17位藝術家探尋「第25小時」

法國藝術家雙人組伊凡・克萊達特 & 可可・佩蒂皮耶(Clédat & Petitpierre)的大型互動裝置《蔓舞奇境》。(江昭倫 攝)
法國藝術家雙人組伊凡・克萊達特 & 可可・佩蒂皮耶(Clédat & Petitpierre)的大型互動裝置《蔓舞奇境》。(江昭倫 攝)


一天有24小時,如果多出1小時,日常生活或生命軌跡有什麼改變?今年4月才開幕的基隆美術館近日就推出首檔國際展覽「第25小時」,邀請來自法國、德國、香港、日本、南韓、馬來西亞共17位(組)藝術家,藉由他們日常的特殊生命經驗,呼應策展主題,帶領觀眾遊走、探索不同的時空與次元。

基隆美術館近日迎來首檔國際大展,由林裕軒、黃郁捷擔任共同策展人,邀請國內外共17位(組)藝術家參與,藉由不同的媒材,回應「第25小時」的展覽主題。

策展人林裕軒指出,一天只有24小時,「第25小時」其實就是常規以外的時間維度,多出來的時間究竟多出了什麼,正是這個展覽想要探究的。林裕軒:『(原音)這個多出來的時間,它多出來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是我們好奇的,也是在這幾年不管是天災人禍、災難疫情,大家生命軌跡都產生不同的變化,所以我們覺得「第25小時」,好像是在這個時間、空間裡面下,可以來詮釋的主題。』

策展人黃郁捷則強調,整個策展概念都是從每個參展藝術家所分享的生命故事與經驗延伸而來,讓參觀民眾從看似正常的日常中,想像另一種平行時空的生命經驗。黃郁捷:『(原音)這次很多作品都代表了一種異質時空、不同時空,它可能⋯你看起來好像很正常,但是其實你細緻去看的話,它有一些衝突矛盾或者是不協調的地方,這個都可以讓我們去思考,就是說在我們正常的時間下,我們有沒有機會去想像另外一個平行時空,可以發揮我們多多的想像力去體驗生活、體驗人生、體驗生命經驗。』

像是法國龐畢度中心、基隆美術館及法國藝術家雙人組伊凡・克萊達特 & 可可・佩蒂皮耶(Clédat & Petitpierre)三方共製的大型互動裝置《蔓舞奇境》,以一株蔓生的植物作為靈感來源,當觀眾走進作品中,拿起各種物件互動時,彷彿讓這株植物不斷在空間中生長,活了起來,藉此思考自然、人類、身體、空間之間的互動。

代表今年威尼斯日本館的日本藝術家毛利悠子的鋼琴裝置作品〈Piano Solo-Ohara〉,是她在疫情期間的創作;藝術家收錄自然聲音,透過麥克風,連結MIDI鋼琴自動演奏系統,像是一場即興鋼琴獨奏!不過由於裝置作品無法全然複製這些聲音的音準,呈現出的不精確或延遲的狀態,也點出自然與人工的不協調,搭配上基隆港景色影像,產生有趣的對比。

另一位同樣擔任過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的日本影像創作藝術家下道基行,在311大地震引發海嘯摧毀許多城市生活建築、交通設施後,選擇四處拍攝「類似橋」的景象,但其實這些都只是路邊排水溝的板子,以此思索這些連結道路和生活的「橋」,是工具還是結構?展覽期間,藝術家也將帶領工作坊,在基隆進行一場「看不見的風景」的冒險,感受日常生活中未曾感知的時空。

南韓藝術家車在民則藉由一件〈綠幕與迷宮〉視覺紀錄片,呈現電纜工人在工作現場解開電纜進行安裝的動作,接著拿掉手中物件,純粹模仿平常工作時的手部動作,以此探問沒有了物件的手部動作還算是「勞動者」嗎?「勞動」的價值究竟是什麼?

台灣藝術家黃博志的〈一週八天〉裝置作品,更是藉由母親以及其他地區的女性勞動者經歷,諷刺在超時工作狀態下,唯有一週八天才能像一隻大象風箏,飛到天空,沒有煩惱。

基隆美術館首檔國際展「第25小時」即日起展出至12月1日。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